首頁 > 保健養生 > 兩性保健 > 月經回潮是什麼顏色 產婦月經回潮的五大禁忌

月經回潮是什麼顏色 產婦月經回潮的五大禁忌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性在月經過後可能出現再次來少量月經的現象,那麼這個時候經血的顏色一般是

月經回潮是什麼顏色

暗紅色居多

月經回潮的顏色以暗紅色居多,這是大部分月經回潮的女性是因爲因爲受到飲食、情緒、環境等寒冷因素的刺激,少量月經沒有及時排出,而未及時排出的月經時間久了就變成暗紅色,因此月經回潮的顏色通常以暗紅色居多。

月經回潮是什麼顏色 產婦月經回潮的五大禁忌

月經回潮的具體原因

同房導致月經回潮

如果月經剛剛乾淨,但有過同房的情況,考慮是因爲性交引起的月經回潮。

因爲,在這個時間段,子宮內膜沒有完全修復,性交會加大子宮內創面,從而導致子宮內膜不能及時修復,出現月經會超。

怎麼辦

如果確定是同房導致的月經回潮,則建議在月經乾淨後的2-3天內不要立即同房,待月經乾淨2-3後再同房

飲食因素

月經過後一兩天又回潮,甚至伴有血塊,則可能是飲食因素引起的。

這主要是因爲月經期間過時寒冷、涼性食物,或者沒有注意保暖,月經排出不暢,即使月經時間已過,還有少量血塊才從體內排出,出血月經回潮的假象。

怎麼辦

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月經期間吃過分生冷的食物會降低血液循環的速度,進而影響子宮的收縮,導致經血排出不利,引起痛經。多飲開水,保持大便通暢。

精神因素

如果女性在經期過度興奮、悲傷、焦慮、抑鬱等心理壓力過大,可造成月經回潮。所以女性在經期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放鬆心情。

怎麼辦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緒波動,個別在月經期有下腹發脹、腰痠、乳房脹痛、輕度腹瀉、容易疲倦、嗜睡、情緒不穩定、易怒或易憂鬱等現象,均屬正常,不必過分緊張。

缺鐵導致月經返潮

女性在經期會有一定的失血,造成鐵元素的流失,這也是月經回潮的原因。可多吃些紅色及紫色食品,可以喝薑黃茶或中藥的玫瑰花、紅花、山楂茶。避免長時間坐着,起來多走走,讓骨盆的血液循環好些。

怎麼辦

多吃含有鐵和滋補性的食物:補充足夠的鐵質,以免發生缺鐵性貧血。多吃烏骨雞、羊肉、青蝦、對蝦、黑豆、海蔘、胡桃仁等滋補性的食物,也是調理月經不調的重要措施。

月經回潮是什麼顏色 產婦月經回潮的五大禁忌 第2張

月經回潮飲食禁忌

忌吃鹹食

月經來潮時時要忌吃過鹹的食物,因爲鹹食會使體內的鹽分和水分貯量增多,在月經時,孕激素增多,易於出現水腫、頭痛、月經回潮的現象。

忌喝帶氣飲料

有不少喜歡喝帶氣飲料的女性,在月經期會出現疲乏無力和精神不振的現象,這是鐵質缺乏的表現。

因爲汽水等飲料大多含有磷酸鹽,同體內鐵質產生化學反應,使鐵質難以吸收。此外,多飲汽水會因汽水中碳酸氫綱和胃液中和,降低胃酸的消化能力和殺菌作用,並且影響食慾。

忌吃刺激食物

月經來潮已經月經回潮時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還要少吃肥肉、動物油和甜食。因爲過食刺激、肥膩的食物,可能導致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月經紊亂等現象。

忌吃生冷食物

生冷的食物有較大寒性刺激性,容易引起盆腔血管收縮,另外,菸酒等刺激性物質對月經也會有一定影響,如果不注意避免這些不良刺激,長此以往,會發生痛經或月經紊亂。

月經回潮是什麼顏色 產婦月經回潮的五大禁忌 第3張

產婦月經回潮的五大禁忌

禁止劇烈運動

不少產婦爲了在產後恢復體形,經常做一些劇烈的運動,例如:跳高、跳遠、賽跑、踢足球等,其實這些運動會誘發和加重月經期間的不適症狀,甚至引起痛經和月經失調。

正確做法

如果在孕期有堅持跑步,順產的產婦可以在產後42天左右,檢查無異常的前提下回復跑步;如果是剖腹產的孕婦,在產後10周左右檢查無異常時恢復跑步。但仍然要注意,跑步不宜過於劇烈,主要以慢跑爲主。

避免性生活

產後月經回潮以及月經期間都不宜進行性生活。因爲產後身體尚未完全恢復,月經期間如果進行性生活都容易將病菌帶入陰道、子宮頸,引起婦科炎症。

多久性生活

如果是產後回潮一般在產後一個月後再進行性生活;如果是月經來潮,一般在月經乾淨後3天再進行性生活。

避免穿緊身衣褲

產後身體恢復期間,不要穿過緊的衣褲,尤其是緊身內褲,因爲穿過緊的內褲容易導致血流不暢,而且在脫褲子的時候會導致盆腔的壓力突變,可能造成經行逆流,最終出現腰疼、腹痛症狀,甚至不孕。

怎麼辦

產後回潮以及月經期間要以寬鬆的衣服爲主,這樣有利於經血的正常運行。

忌吃大量補藥

不少產婦在產後身體虛弱,想通過服用滋補的中藥來調理,雖然部分滋補的中藥有利於身體的回覆,但也要注意中藥的功效。

注意

滋補的中藥中如果是活血化瘀、助氣血運行等功效,則不宜服用。

月經回潮是什麼顏色 產婦月經回潮的五大禁忌 第4張

兩性健康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心理健康
兩性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