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夏季人體祛溼的艾灸祛溼方法

夏季人體祛溼的艾灸祛溼方法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5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氣溫的不斷提高,炎炎夏日轉眼已經來臨,除了炎熱的天氣以外,對於人體也是容易被風邪入侵的季節。而比較易發的就是人體容易被溼氣侵害,從而誘發各種疾病,導致健康問題。其中外界環境的潮溼很容易引起外溼加重,而喜食冷飲或者水果等,容易引起內溼,都會損傷人體,引起人的食慾不振、消化功能減退以及口臭等多種症狀。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溼氣的判斷辦法和推薦的其中艾灸治療方法吧。

一、如何知道體內是否有溼?

1、起牀後昏沉、乏力,整日嗜睡。

2、口臭,睡覺流口水,打呼嚕。

3、舌苔厚重、黏膩,舌頭邊緣有齒痕。

4、食慾不振,時常胃脹。

5、虛胖,水腫。

6、手腳冰涼,愛出虛汗。

符合的越多,你體內的溼氣可能越重。一般到了冬天,這些溼氣症狀很可能會更加嚴重。

夏季人體祛溼的艾灸祛溼方法

二、艾灸祛溼簡單又方便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適時的艾灸能夠達到開鬱、祛溼的作用,而且還能補陽氣。

第一穴:取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爲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第二穴:取命門穴

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爲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夏季人體祛溼的艾灸祛溼方法 第2張

第三穴:取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有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第四穴:取足三裏穴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足三裏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第五穴:取豐隆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一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第六穴:取解溪穴

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第七穴:取承山穴

取穴時應採用俯臥的姿勢,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該穴能運化水溼,固化脾土。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30分鐘,艾灸一週休息一天。

夏季人體祛溼的艾灸祛溼方法 第3張

三、艾灸注意事項

1、在做艾灸時,要專注。開始之前,把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自己身上,艾灸時,拋去煩心事,去感受艾的熱力,艾針穿入皮膚,把體內寒溼氣趕出來,細細品味,在這過程中,除了艾灸的力量,還有您的精神力量,來共同治癒疾病。

2、凡高熱、大量吐血、中風閉證及肝陽頭痛等症,一般不適宜用灸療,但並非絕對。

3、對於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療。另外,孕婦少腹部亦禁灸。

4、近年來還發現少數患者對艾葉發生過敏,此類患者可採用非艾灸療法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結論: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體內溼氣中多發生渾身乏力、口臭、流口水以及四肢冰涼、愛出虛汗等症狀,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可能導致症狀進一步加重。艾灸的方法取之中醫鍼灸療法,取位置於人體的七個穴道,以調理氣血、通經活絡、疏風化溼等作用達到祛溼的目的。另外,就是找穴位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準確和力道適度,從而讓效果更好。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