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年醫療變革:重塑醫療服務體系啓幕

年醫療變革:重塑醫療服務體系啓幕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4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關中國醫改“行政化”、“市場化”的爭論,幾乎貫穿了整個新世紀的頭十年。這讓醫改路徑搖擺不定。儘管這種爭論延續到了新醫改,但是在進入2014年之後,爭論逐漸淡出主流輿論。取而代之的,是醫療服務市場當中的各個主體主動尋找和探索自己所應有的定位和切入點。

年醫療變革:重塑醫療服務體系啓幕

變革是2014年整個中國醫療服務市場的核心主題,而這其實是新醫改歷經五年的沉澱和積累之後所塑造的嶄新趨勢。

新醫改自2009年全面啓動,解決中國老百姓長期以來面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改革所觸及到的關鍵問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則集中體現在公立醫院改革和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辦醫上。

起步階段自然艱難。由於改革遲遲難以產生預期的效果,輿論當中的“玻璃門”、“彈簧門”甚至“改革失敗論”開始頻頻出現。但這一階段的重要意義在於,改革共識的凝聚以及對中國醫療體系的全面審視。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明白,現有的醫療服務體系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而且是多樣化的醫療需求,重塑醫療服務體系勢在必行。直到2013年9月底,《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的出臺將此前的種種積累促成質變。

“40號文”剛剛出臺不久,不少觀點仍然認爲,資本市場的狂歡不過醫療產業8萬億前景刺激下的“一時興起”。但進入2014年以來,整個醫療服務市場的變革正發生在各個領域,並向公立醫院一家獨大的傳統醫療格局發起了有力的挑戰。

許多因素在發揮作用,包括宏觀改革的持續深入、醫療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本市場的高漲熱情、醫療羣體的意識覺醒,以及新興技術的推廣應用等。或許這場變革應該看作醫療體系“裏應外合”共同促成的大勢所趨。而40號文更多可能只是這場變革的“催化劑”。

正是基於長期的積累,這場發端於2013年末而成長於2014年的變革顯得更爲成熟和穩定。實踐正在取代從前空泛的爭論。

有關中國醫改“行政化”、“市場化”的爭論,幾乎貫穿了整個新世紀的頭十年。這讓醫改路徑搖擺不定。儘管這種爭論延續到了新醫改,但是在進入2014年之後,爭論逐漸淡出主流輿論。取而代之的,是醫療服務市場當中的各個主體主動尋找和探索自己所應有的定位和切入點。

是專科還是綜合,是高端還是基本,是連鎖化還是集團化,是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無論是已經處在醫療行業當中,還是打算進入醫療行業,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判斷正在變得越來越成熟和清晰。

實際上,就連公立醫院都已經越來越明白,政府財政養不起這麼多醫療機構。在規模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採用更爲靈活的機制可以更大限度的激發自身在優質品牌和醫療資源方面的潛能。在政府的層面,包括北京、上海等多個地方甚至積極推動這一趨勢的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2014年醫療服務市場這場變革的根基相比以往更爲穩固。也許就意味着這場變革將有可能走得更深更遠,直到最終成功

當然即便如此,2014年中國醫療服務市場所發生的一切變革都只是開始。所有曾經存在的困難,今天依然存在。所有從業者都十分清楚,如今泥沙俱下的醫療健康產業遲早要面對洗牌的那天。所以,就算邁進了醫療健康產業的大門,挑戰依舊存在,甚至更加艱鉅。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從前零星、分散的嘗試正在逐漸成長和匯聚。越來越多人的加入,也正在將這種匯聚起來的探索變成勢不可擋的趨勢。真正的變革由此發端,或許正是2014年之於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最大的意義。

第一部分:重塑醫療服務體系1.公立醫院改制

2014年,公立醫院改制的案例仍然不多。但不可否認,在當下和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公立醫院改制都將是核心議題。

國家醫改政策越來越明確推動公立醫院改制。40號文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都已提出,確定和推進政府辦醫院改制試點。這意味着,決策部門已經開始從實踐的角度來考慮公立醫院改制。

對社會資本而言,公立醫院所具備醫療資源、區域品牌乃至文化傳統都極爲難得。這些前提條件的具體,可以幫助社會辦醫化解當前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更爲重要的是,公立醫院和社會資本的優勢互補,能夠真正給現有醫療格局帶來改變。

不過,存量改革無疑將觸碰舊有體制和利益格局,難度巨大。而且過往的失敗案例無不讓人印象深刻。但意外的是,社會資本對公立醫院改制仍舊錶現出了足夠的醫療和持續的熱情。它所產生的影響力也正在一點點的積累。

2.國有企業醫院改制

相比公立醫院的改革,國有企業醫院改制顯得更爲龐雜。

經歷了前一輪國企改革的剝離之後,國有企業醫院有些已經改制,有些尚未改制,有些則面臨二次改制。而且由於在醫院屬性、管理體系上的扭曲,企業醫院也一直面臨着處在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之間的尷尬和曖昧。

正是這種模糊不清,更讓企業醫院改制迫在眉睫。一方面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正在不斷壓縮企業醫院的生存空間,而另一方面,企業醫院自身資金的短缺也使醫院發展面臨困境。

相較公立醫院,企業醫院的制度更爲靈活,已有的改制形式也更爲多樣,包括體制改變,由從屬於企業的職工醫院轉交由政府管理,或者成爲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但仍保持公有制形式;機制改變,醫院的部分所有權轉讓給社會資本,使醫院成爲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非營利性醫院;所有制改變,醫院的產權整體轉讓給個人或私營資本,或者通過股權認購的方式轉由內部職工持有。

在這個框架下,企業醫院改制的具體操作模式則更爲複雜。

有的人財物整體移交地方政府,納入事業單位編制,多見於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如上海紡一、紡二醫院;有的則由地方政府託管,醫院仍自收自支,鐵路系統醫院大多采用這種方式;還有則是企業與地方政府共建,比較典型的是山西晉城大醫院。如果在剝離後無法獲得來自政府的庇護,企業醫院則或者經過改編成爲大學附屬醫院,或者進行市場化改造,如引入社會資本、企業股份制改造、轉型成爲營利性醫院等。已經尋着出路的企業醫院,不少仍然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等待二次改制。

正是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國有企業醫院的改制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尤其是理清政府、國企、醫院以及社會資本之間的關係。

3.連鎖化、集團化

經過長期的積累,民營醫院的發展開始呈現出新的特徵。

很長一段時間中,民營醫院呈現給公衆的形象是“野蠻生長”和“小、散、亂”。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此前民營醫院所存在的一定問題,但必須指出,那不是全部。民營醫院當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品牌。

這些民營醫院當中的品牌,已經得到了來自政府、市場、資本等各個方面的認可。而在醫療市場逐漸開放之際,民營醫院也越來越注重發揮自身的品牌效應和管理優勢,實施連鎖化的發展路徑。

雖然受制於人才、醫保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數民營醫院仍然處在生存線的邊緣,但在進入2014年之後,對於已經成長起來的民營醫院,連鎖化則成爲了擴大品牌影響力勢在必行的選擇。

4.混合所有制和公立醫院新探索

“混合所有制”是2014年躥紅的概念。一時間,全國多個地方都開始出現混合所有制醫院。細看之下,混合所有制的形式主要仍然是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之間合作。

與公立醫院引入社會資本改制這種存量改革不同的是,混合所有制更多是表現在新建醫療機構當中,是公立醫院和社會資本發揮各自的優勢在新建醫療機構當中的嘗試。而這種“強強聯合”的優勢則顯而易見,更高的起點和更強的競爭力。

不過,由於大多數混合所有制醫療機構都在規劃和籌建中,它們究竟能否如料想那樣發展尚不得而知。

年末,北大國家醫院的開業運行,率先將混合所有制探索付諸實踐。而且作爲北大和方正歷經十年傾力打造的北醫系統第九家附屬醫院,北大國際醫院也將整個混合所有制的探索提高了一個新的層次。

混合所有制所釋放出來的另一個信號是,公立醫院越來越樂於積極主動的採取新的更加靈活的方式來發揮自身的優勢。無論是品牌、技術、管理還是資源,公立醫院都在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方式。

5.新勢力“兇猛”

在醫療健康產業蓬勃興起的背景下,中國大陸的醫療市場對其它國家和地區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

2014年7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商務部公佈了《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等7省市開展外資獨資醫院試點。

這意味着外資進入中國大陸醫療市場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對外資醫療的引入,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大陸醫療市場對醫療服務質量和多元化需求的增長。與“引進來”相對應,已經出現專業的醫療服務機構幫助中國患者赴海外就醫。

在來自其它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服務提供者當中,我國臺灣地區的醫療服務提供者無疑是最爲活躍的力量。

從新世紀初,陸續有來自我國臺灣地區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到大陸舉辦或參與舉辦醫療機構。時至今日,這些醫療機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第二部分:推動醫療變革的力量1.國資&民資&組團

醫療服務體系的全面變革,是在整個新醫改的大背景下進行的;而推動變革發生的力量則是多元的。

國有資本在醫療健康產業的興起過程中表現地頗爲積極,尤其是在投資大、難度高、週期長的公立醫院和企業醫院改制領域當中,國有資本的表現最爲搶眼。

除來自央企的華潤醫療、中信醫療、中航醫療外,地方國資企業也在積極投身醫療產業之中。近期,首都醫療集團旗下的北京愛育華婦兒醫院剛剛開業,成爲集團旗下英智康復醫院之外第二家醫療機構。首都醫療則是由北京國資公司發起設立,註冊資本25億。

在民資方面,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2013年底就喊出了要買500家醫院的口號;而年底剛剛開業的北大國際醫院,則終於完整了北大醫療苦心佈局的醫療健康產業鏈。但不能忽略的是,在民資當中最爲活躍的蒲系醫療。

近兩年,蒲系醫療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抱團發展,併成立了兩個重要的組織——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策略聯盟和莆田(中國)健康產業總會。抱團發展除了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之外,同時能夠增強行業自律。近年,蒲系醫療一直在努力改善早年“原罪”留下的陰影。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同是在醫療產業中“打拼”的國資和民資開始尋求合作。2014年10月,中信醫療和華夏醫療達成合作,雙方將在產業發展研究分析、醫療資源信息共享、管理經驗交流、科室共建、人才培養、聯合判斷投資價值等領域聯手合作。

2.投資機構

除了國有和民營醫療集團外,投資機構則是影響醫療市場的另一股力量。包括紅杉、軟銀、弘毅、NEA、鼎暉、九鼎等早已爲公衆耳熟能詳的投資機構,近年都將更多精力轉向醫療健康領域。

在進入2014年之後,醫療健康產業領域的投資機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一個是專業型醫療投資基金的出現,典型的代表是中鈺資本、弘暉資本;另一個則是“PE+上市公司”模型在醫療投資領域當中越來越多的出現。

在“PE+上市公司”模式當中,愛爾眼科最爲活躍。2014年以來,愛爾眼科已先後與前海金控、華泰證券、中鈺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成立多支基金,總規模已超過30億。此外包括湯臣倍健、武漢健民、中恆集團等,都在這一領域有所實踐。

3.醫藥企業

醫藥企業一度在醫療機構的併購當中十分活躍。而醫藥企業染指醫療機構的目的也非常明顯,主要就是掌控醫療機構的藥品銷售渠道。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底,就已經有僅20家醫藥上市企業涉足醫院投資領域。例如獨一味、廣藥集團、武漢健民、貴州百靈、復星醫藥、福瑞股份、雙鷺藥業等。

4.金融地產

養老產業與醫療產業關係緊密,醫養結合正是醫療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中國老齡化趨勢的加速發展,養老產業前景巨大。保險和地產企業成爲養老產業探索的主力軍。

在養老產業的探索中,泰康人壽表現得最爲積極,已經先後開設了北京燕園、上海申園、廣州粵園等三個醫養生活體驗館,並宣佈了一個未來5-8年1000億的投資計劃,構建“三甲醫院臨牀診療+社區配建二級康復醫院+CCRC持續關愛養老社區”三層次醫養服務體系。

觸及醫養的保險企業不只泰康一家。2014年6月,保監會批准陽光人壽與山東濰坊人民醫院和濰坊醫學院共同籌建陽光融和醫院。

在地產企業當中,萬科在2013年就已經確定,將在深圳市寶安區投入3億元建造成一所綜合性中高端兒童醫院。

當然,改變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力量遠不止這些。

比如BAT(百度、阿里、騰訊),就在用互聯網的方式重新構建醫療服務模式。但總而言之,衆多力量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2014年開始發生變革中國醫療健康產業。而就在此時,變革還在繼續……(編輯王世玲)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