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醫界要聞 > 天津被砍殺醫生同事稱已決定不再讓子女當醫生

天津被砍殺醫生同事稱已決定不再讓子女當醫生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60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住手!都住手!”這是針對11月29日

天津被砍殺醫生同事稱已決定不再讓子女當醫生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康紅千被病人手持利斧砍死事件,王東清發出的呼籲。

王東清的兒子是今年3月23日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被患者李夢南刺死的實習醫生王浩。

只要一想到當時地上的大灘鮮血,王東清就老淚縱橫。“感覺自己流的不是眼淚,而是兒子的血!”

上一次勾起王東清喪子之痛是在11月13日,發生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襲擊醫務人員案件。泌尿外科護士長戴光瓊在那起案件中身亡。千里之外的王東清夫婦氣得直哭。

“又多了一對傷心欲絕的白髮父母,又刺傷了已在流血的醫護的心!”王東清說,一個醫護人員能救千百個病人,而在千百病人中有一人不滿就可能傷害衆多醫護人員,長此以往誰還肯送子學醫?

彌合醫患關係從哪裏開始

王東清的代理律師、中國醫師協會醫療風險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惠娟說,兒子被害的王東清都在爲殺醫事件呼籲,這個聲音值得引起重視。在她看來,這位父親想要表達的是,“不能再殺了,醫患共同的敵人是病”。

16天內發生兩起案件,讓李惠娟好幾天“沒睡好覺”。她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形容,她有一種強烈的失敗感。10多年來她一直從事彌合醫患關係的工作。她四處爲醫生和醫學生們講課,勸他們自省,教他們如何自律,如何防範風險,減少醫療糾紛。尤其是她總是爲人們分析醫療糾紛,從中找出醫護人員自身的問題,告誡醫生們引以爲戒。可今年的一些案件,令她“越來越覺得沒有信心”。

12月1日,李惠娟在江西的一次授課前,與臺下的聽衆一起舉行儀式向遇難的戴光瓊和康紅千默哀。她原本準備的課件裏只有戴光瓊,臨時增加了康紅千的名字。

“讓我們怎麼總結呢?”李惠娟說,她之前總結的是醫患衝突。可今年的王浩、戴光瓊、康紅千,哪個是跟兇手有過激烈衝突的呢?“王浩說錯話了嗎?戴護士長做錯什麼了?康大夫做錯事了嗎?”

戴光瓊被殺的前一天,李惠娟先後在兩所醫學院校爲學生傳授如何做好自己,善待病人,“改變你能夠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話音未散,第二天就發生了血案。她覺得自己“很難再對孩子們張這個嘴”。

她甚至打算勸自己擔任心外科醫生的丈夫早點退休。在此之前,她“17年來從來沒有動搖過”。

在王浩被殺案的法庭上,李惠娟說過,兇手傷的是王浩的身,傷的是行業的心,傷的是醫患共同體的根本利益。

她的一個建議是,儘快爲全國的醫院安裝安全檢查設備,病人進醫院時須經安檢。她對記者說,儘管這是笨辦法,但一定能起到起碼的防範作用,減少此類案件,穩定醫務人員隊伍。雖然最終的解決之道是從源頭上改善醫患關係,但這並不表示目前就不可以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康紅千醫生的同事、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韓寶傑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事發後,他與幾位同事一邊料理康醫生的後事,一邊決定,不讓子女從醫。

每一個人都需要改變

在北京、哈爾濱等地的傷害醫務人員案件過後,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每次都向醫生傳達,提醒大家防範安全。王浩被殺後,該院甚至對診室重新佈局,比如讓醫生的桌子遠離診室門口。然而,不幸的事情防不勝防。

本報有關康紅千醫生之死的報道發表後,一位署名“dw1211”的網民給記者留言說,這樣的悲劇頻繁上演,其實政府、醫生、病人以及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當反思。

這位網民說,當今社會的種種不堪,我們既是受害者,往往又都是參與者,政府難辭其咎,但恐怕自己也需擔責。

回首30年前,醫生沒說自己辛苦勞累收入低,病人沒說看病難沒醫德,醫生不用解釋拿沒拿回扣,病人對醫生滿懷信任和感激。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生活的改善,但也滋生了社會的不公、矛盾的激化和環境的污染。如今的人“充滿戾氣”,“矛盾何止在醫患之間,悲劇何止是病人殺醫”。“是時候深思並作出改變了,不止是政府,也包括我們每一個人!”

康紅千被害後,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律師在協會發布的公告中說,一件件傷醫事件被“化解”,一件件傷醫事件又不斷上演。除了呼籲,我們還能做的實在是太少。醫師權益維護和醫患關係好轉,需要政府、社會、媒體等多方面努力。他表示希望犯罪分子受法律嚴懲,否則,就是“對醫患關係的二次傷害”。

康紅千的同事韓寶傑說,此事給大家造成的心理陰影很難消除。連日來,他“腦子一直很亂”。他只能呼籲全社會,給醫生一個安全、安靜的環境,讓醫生能夠心無旁騖地治療病人。“醫生怎麼去保護自己,我也不知道。”他說。

殺害康紅千醫生的兇手,案發後跳樓造成骨折,隨後被緊急送到一家醫院治療。他殺害了一名醫生,重創了醫學界,然而受害人的同行即使哭乾眼淚也要全力救他——出於救死扶傷的天職。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