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中醫發展的十一個思考

中醫發展的十一個思考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6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國醫大師、河北省中醫院名譽院長李佃貴


中醫藥爲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中醫藥復興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醫幾十年,我想談一下個人對中醫發展復興的幾點思考:

中醫藥復興任重而道遠,中醫藥人首先要有“敢爲人先”的膽識;要有“兼容天下”的胸懷;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更要有“融會貫通”的智慧!

中醫發展的十一個思考

1.在科研方面,要堅持以“中醫研究”爲主,不能以“研究中醫”取代“中醫研究”。

中醫的特點在於它對人體系統信息的分析和調整。“研究中醫”和“中醫研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兩者有着本質的區別。“中醫研究”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中醫的思維來進行中醫研究;“研究中醫”是用西醫的思維模式和方法來驗證中醫,力求將中醫科學化、標準化,重點在於借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對中醫進行驗證。相較而言,以中醫理論爲基礎的“中醫研究”才能使中醫有所發展。

我們團隊研究的“濁毒理論思維”就是“中醫研究”,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而不是依靠西醫體系進行構建。

2.在思維方式上,要提倡“科學中醫化”,不能以“中醫科學化”取代“科學中醫化”。

有人說醫學就是研究人類健康的科學。在這個定義下,醫學首先是科學,需要“醫學科學化”,力求客觀化、標準化。而醫學還是與人類健康關係最密切的學科,科學成果應爲醫學服務,也就是“科學醫學化”。

中醫也是如此。除了醫學知識,中醫裏充滿了豐富的哲學思維,對多種科學均有普遍的借鑑意義。錢學森曾說過:“中醫現代化是醫學發展的正道,而且最終會引起科學體系的改造——科學革命”。所以說,“科學中醫化”應該是當今醫學界乃至科技界的一個重要命題。

3.在治療理念上,要堅持以“辨證論治”爲主,不能以“消除病因”取代“辨證論治”。

中醫更注重把握人體疾病發展的某一階段的總體表現,即對“證”的研究。如中醫治療高血壓,在把握病人現階段疾病具體表現的基礎上,辨證治療,或平肝潛陽,或健脾祛痰,使病人的症狀得到明顯改善,提高生活質量。與中醫大有不同,西醫多是先找到病因,從而去除病因,但有時,無法明顯改善病人的相關症狀。比如西醫治療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等疾病時,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根除幽門螺桿菌,但不少患者胃痛、胃脹等症狀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還有些患者不能耐受殺菌藥的副作用而症狀加重。

這時,如果在辨病的基礎上加以中醫辨證施治,就能大大提高臨牀療效。如治療濁毒證時,加用化濁解毒藥,可快速緩解不適症狀,並且有利於幽門螺桿菌的根除。

中醫發展的十一個思考 第2張

4.在治療方法上,要以“調動療法”爲主,不能以“對抗療法”取代“調動療法”。

人體自身免疫力高低是決定人體患病與否的關鍵要素,“中醫正氣調動療法”恰恰強調的這點。中醫認爲,在疾病治療中,首先應增強機體免疫力,即“正氣”,抵禦和驅除疾病,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對抗性治療是西醫的特徵性治療。當發現人體某項指標超出正常範圍時,採用藥物干預,使之恢復到正常範圍,但有時忽視了人體自身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5.在治療策略上,要以“治病人”爲主,不能以“治病”取代“治病人”。

“治病人”是指在治療疾病時把人作爲一個整體來考慮。而“治病”是將治療重點着眼於病人所患疾病,而忽略了整體性。

我曾診治過一些腫瘤晚期患者,多從濁毒論治,有些患者能帶瘤生存好幾年,且生活質量相對較高。

6.在治病切入點問題上,要以“治未病”爲主,不能以“治已病”取代“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的基本法則、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

而治已病,顧名思義,是在機體已知病理信息的基礎上對疾病進行治療。目前,往往病人感覺到不適症狀,即機體發出病理信息了,才進行就醫,我們的醫療行爲纔開始介入。這不僅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不利於疾病治療,同時也是對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

濁毒理論對胃癌前病變的研究以及治療腸化生、異型增生就是治未病。希望今後能夠藉助現代醫學生理和病理知識、胃鏡下和病理的動態觀察,來闡明它的發病機制,並探索出防治的最佳中藥方劑,並以此充實中醫的基礎理論。

中醫發展的十一個思考 第3張

7.在本源思維上,要以“形象思維”爲主,不能以“邏輯思維”取代“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利用直觀現象和表象解決問題,同時也運用判斷、概念、推理等邏輯思維形式,但概念、判斷、推理又寓於形象之中。

邏輯思維是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動態地反映客觀的認識過程。邏輯思維講究“絕對”,而形象思維更講究“平衡”。這是兩者本質的區別,也是中西醫思維上的本質區別。

西醫往往側重邏輯思維方法,而中醫學的發展依賴形象思維。在獲取事實方面,西醫偏重實驗,運用觀察以及藉助儀器的間接觀察;而中醫依賴於對病人的直接觀察。

醫療實踐證明,兩種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只有中西醫結合,才能更好地探索和把握醫學規律,推動醫學的不斷髮展。

8.在醫學屬性認識上,要以“健康醫學”爲主,不能以“疾病醫學”取代“健康醫學”。

“健康醫學”是以健康爲核心,聚焦於是人的健康。“疾病醫學”是生物醫學,它的核心在於疾病,焦點是看病、找病、治病。

西醫學對待疾病時,會努力發展能與之直接對抗或補充的替代性物質手段,以期征服疾病、消滅疾病。

中醫學是“健康醫學”,以人的生存健康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它讓人與瘤長期共存,雖然沒有消除疾病,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當然,無論是拋開疾病談健康,還是隻談如何治療疾病,都不是一種完善的醫學思維,只有兩者結合,纔有利於患者,有利於醫學發展。

中醫發展的十一個思考 第4張

9.在醫學本質認識上,要以“生命科學”爲主,不能以“物質科學”取代“生命科學”。

物質科學,主要包括物理學和化學,致力於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目前,現代西醫對病理的分析,已達到分子水平(如對遺傳基因的研究)。所以,西醫治病從人體的生理結構入手,來解決疾病過程中人體的功能和代謝異常等問題。

中醫注重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有着本質區別,但也因此,中西醫的結合歸根結底應是物質科學思維和生命科學的結合。

10.在療效評判上,要重視“個性”的作用,不能用共性抹殺個體差異。

不少人認爲,只有找到疾病的共性,客觀的規律才能揭示生命的祕密,中醫則更注重個體差異性,臨牀也有不可重複性、主觀性、隨機性。這就要求中醫重視調解自愈治療,重視個性化治療,重視不同學說和流派,走個性與共性並重之路。

11.在辨證上,要以“宏觀辨證”爲主,不能以“微觀辨證”取代“宏觀辨證”。

目前,宏觀辨證是中醫最常用的辨證論治形式。它建立在望、聞、問、切的基礎上,着重運用動態、整體的觀點去認識人和疾病的關係,概括性高,容易把握事物的共性,故在宏觀、定性、動態方面的研究有獨到之處。

微觀辨證是在臨牀蒐集辨證素材,並引進現代科學中的先進技術,在較深的層次上,微觀地探索機體的結構、代謝和功能特點,簡而言之,是用微觀指標認識與辨別“證”。

從科學觀和方法論角度看,兼顧整體與局部、綜合與分化、微觀與宏觀的統一,是認識事物本質的正確方向,只有將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融合,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證”的本質。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