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朋友圈 很多人不發了

朋友圈 很多人不發了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6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廣州武志紅工作室心理諮詢師任增輝


小麗曾被朋友戲稱爲炫曬狂魔,吃飯健身曬一下,旅遊出行曬一下,娃娃曬一下,恩愛秀一下,各種喜怒哀樂、無病呻吟一輪一輪轟炸朋友圈。但最近半年多,小麗的朋友圈分享呈幾何級下降,從每天幾曬到一天一曬到幾天一曬,現在一個月都難看到她的分享。

作爲現代社交工具的重要形式,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自2012年上線以來,迅速融入億萬中國人的生活之中。曾幾何時,朋友圈的各種曬和秀,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好像許多潮流現象一樣,曬朋友圈在流行一陣之後,現在有退潮的跡象。像小麗一樣的人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社交媒體倦怠”,不發或停用朋友圈,要不就設置一定時間段可見。這是什麼原因?

朋友圈 很多人不發了

弱關係帶來心理負擔。對大多數人而言,朋友圈都經歷過不斷擴容的過程。剛開始只是朋友的圈子,慢慢的,父母、同事、領導、客戶、同學、老師等逐漸成爲朋友圈的一部分。當類似的弱關係越來越多時,發朋友圈就越來越少分享的樂趣,發任何信息都要照顧各個層面關係,讓樂趣變成了糾結和負擔。

分散了精力無法做自己。朋友圈逐漸成爲一個小社會,本來是放飛自我、追尋心靈的地帶,卻成爲了面臨多重約束和評價的世故之地。朋友發的分享出於面子和情分總要點贊迴應一下,自己發一條動態,如果朋友點贊和迴應,爲了維護關係同樣要回復。不知不覺間浪費了大量精力,讓人心累心煩。既然如此,不如就不發了,這樣還能清靜些。

公共化、商業化惹人反感。就像某網友所說,“現在的朋友圈,雞湯毫無營養,廣告隨處可見,微商遍地開花”。當朋友圈逐漸成爲一個大賣場,商業化的趨勢愈演愈烈,屬於朋友和情感的空間就越來越小,最初對朋友圈安放情感的期待和想象逐漸被打破,發朋友圈的理由也就越來越少。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