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血糖監測不能鬆懈 不能落下

血糖監測不能鬆懈 不能落下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6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沈潔


糖尿病是一種可控制,但需長期或終身控制的代謝性疾病。血糖監測能幫助患者瞭解血糖情況,調節用藥、飲食和運動量,防止併發症,是進行疾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糖友沒有非常重視血糖監測,還存在許多認識誤區。

血糖監測不能鬆懈 不能落下

誤區一:血糖偶爾測一次就行。不少病友在服藥過程中,每週或更長時間纔去醫院測一次血糖,且測的大多是空腹血糖,就以此判斷血糖情況而自行調藥。這麼做是不可取的。影響血糖的因素有很多,如飲食、運動、情緒、睡眠及服藥等,這些因素隨時都在變,根據一次血糖測試結果很難全面地瞭解、判斷病情。另外,衡量血糖是否達標,不能單靠空腹血糖一個指標,還需將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結合起來綜合考慮。

誤區二:自我感覺血糖控制得好就不監測、不復診。有些糖友經常憑主觀感覺判斷病情,覺得治療一段時間後沒有症狀了、身體還不錯,就不按時監測、不定期複診。這種自我感覺好可能是一種假象,雖然身體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但血糖水平已經稍高於正常範圍,體內可能已經開始發生一些變化,如細胞和血管受到損傷。因此,糖友不能憑自我感覺,更不要有僥倖心理,一定要按時監測血糖和定期複診。

血糖監測不能鬆懈 不能落下 第2張

誤區三:只測餐前,不測餐後。因爲怕麻煩,一些糖友經常只靠測餐前血糖來判斷血糖情況,這也是不對的。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有餐後高血糖的情況,這會帶來很多危害,如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引發視網膜及腎臟病變、導致老年糖尿病人認知功能損害及增加腫瘤風險;餐後高血糖還是大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高血糖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更大。血糖越是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降低餐後血糖對治療的意義越大。建議患者一定要重視餐後血糖的監測。

誤區四:沒必要測糖化血紅蛋白。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爲監測血糖情況只測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就夠了,每3個月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可有可無。實際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反映了近2~3個月內整體的血糖水平,代表了這一段時間內的平均血糖。很多研究表明,降低糖化血紅蛋白一個百分點就可顯著降低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所以,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糖監測的重要指標,是評價病情和治療效果不能缺少的一項。因此,全面的血糖監測應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動態血糖。

空腹、餐後血糖反映瞬時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反映一段時間內血糖水平;動態血糖監測反映血糖波動和整體水平。只有將這三者結合,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情況。瞬時血糖最常選用的監測時間是空腹、餐前(午餐和晚餐前)、餐後2小時和睡前,患者可以自己在家裏完成這類監測,測量時需要注意時間點和頻率。時間點。不同時間點測的血糖指標適用的情況不太一樣,具體而言:患者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風險時,需要測餐前血糖;空腹血糖已獲得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紅蛋白仍不達標的糖友,以及需要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影響的人,要測餐後2小時血糖;對於注射胰島素,特別是晚餐前注射胰島素的患者,要測睡前血糖。必要時還應監測夜間血糖,其適用的情況是:胰島素治療後血糖接近正常,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有夜間低血糖者。

血糖監測不能鬆懈 不能落下 第3張

平時在激烈運動前後或出現低血糖症狀時,都應監測血糖。頻率。自我血糖監測的頻率取決於治療的目標和方式。如果血糖控制得差或病情危重,患者應每天監測4~7次,直到病情穩定、血糖得到控制再考慮調整頻次。對於病情穩定的非胰島素治療患者(包括使用口服降糖藥或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推薦每週監測3天,每天2次;對於病情穩定的胰島素治療患者,由於治療方案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好請主管醫生爲自己制訂一個科學的監測方案。

患者自己在家測量血糖值時,最好詳細記錄下每次的測量值,並建立糖尿病管理日記,到醫院就診時可帶上,便於醫生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