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中醫教你看五個地方判斷氣血不足

中醫教你看五個地方判斷氣血不足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7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是關於氣血不足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狀態也變的不再規律,從而導致氣血不足的人越來越多。然而,氣血不足對身體有很大的危害,如果自身氣血不足卻不知情,後果簡直不可設想。所以,接下來就讓老中醫教教大家,如何判斷自身的氣血是否充足吧。

怎麼判斷氣血是否充足?中醫教你幾種判斷方法

1、看皮膚

氣血充足的朋友,皮膚看起來光滑細膩有彈性,且很少有皮膚疾病。而那些氣血不足的朋友,皮膚則看起來黯淡無光、乾燥發黃,甚至還患者各類皮膚疾病。因此,如果皮膚不佳,首先要考慮一下,是否是自身的氣血出現了問題吧。

2、看頭髮

頭髮與皮膚一樣,都是會受到氣血的影響的。氣血充足的人,頭髮會烏黑有光澤,而氣血不足的人,髮質則乾枯、暗黃且易分叉。因此,如果在從未處理過頭髮的情況下,如染髮、燙髮等,發現頭髮依舊乾枯受損,而且即使進行保養,也無濟於事,就要考慮,可能是氣血不足所引起的了。

中醫教你看五個地方判斷氣血不足

3、看睡眠質量

如果一般情況下,每晚都可以很快入睡,且一覺到天亮,則說明你的氣血充足。反之,如果每天都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經常驚醒,則說明此人的氣血不足,需要及時加以調理。

4、看耳朵

一般人的耳朵看起來光滑、無斑點,而如果並非如此,比如耳朵有皺紋等,就可能是氣血不足所致。

5、看運動狀態

我們還可以通過自身的運動狀態來判斷氣血,也就是說,如果運動時氣喘吁吁、體力不支,則說明氣血不足,而如果運動時沒有不良反應,且運動之後覺得渾身輕鬆,纔是氣血充足的表現。

6、摸手溫

氣血充足的人,除非外界刺激,一般情況下手摸起來都是溫的。而那些氣血不足的人,雙手溫度經常是涼的,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是如此。

7、看指腹

通過觀察自己的手指指腹,也是可以判斷自身氣血是否充足的。如果手指指腹飽腹光滑,則說明氣血充足,而如果手指指腹乾癟、無光澤,則說明氣血不足,需要調理。

氣血不足溫馨提示

氣血不足可是一件大事,一定要及時發現以及及時調理,否則會威脅着人類的生命健康。上面爲大家介紹了這麼多的氣血自測法,希望大家都感覺測試一下,看看自己的氣血是否充足,是否需要調理吧。

試試5箇中醫調理步驟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中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之說,認爲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生成的,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療血證必須重視調理脾胃。

飲食調養可多吃南瓜、山藥、蓮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還可煎服參芪術茶。

取黨蔘5克、黃芪5克、白朮3克、淮山藥3克、升麻3克。

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衝飲至味淡,有補脾益氣、昇陽止瀉之效。

肝藏血,主疏泄,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

中醫認爲肝鬱則脾虛,鬱悶暴怒的情緒會損傷肝、脾,導致氣血耗傷。此外,人臥血歸肝,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

中醫認爲久視傷血,坐在電腦前工作時,應當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耗傷氣血。

補氣可食四君子湯,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益氣健脾之效。

取人蔘10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與羊肉燉食即可。

補血可用四物湯,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祕方》,是中醫養血的經典藥方。

取白芍、當歸、熟地黃、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時,空腹熱服。

此外,用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何首烏、枸杞子、阿膠、丹蔘等中藥與補血的食材如紅棗、龍眼肉、山楂、菠菜、胡蘿蔔、黑木耳、黑芝麻、豬肝、豬血、烏雞、紅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均有很好的調節內分泌、養血之效。

中醫教你看五個地方判斷氣血不足 第2張

中醫認爲,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會讓血液瘀滯,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或誘發咳嗽。

天冷出門,務必戴好帽子、手套、圍巾等,在家要忌食寒涼、溫水泡腳、勤做按摩。老人氣血常不足,要更加註意。

運動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爲氣血,讓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平時可選擇一項自己喜愛的運動,如慢跑、游泳、打球、瑜伽、太極拳等。有心腦血管疾病者運動前要做好熱身,讓關節活動開的同時,降低心臟負荷。

中醫教你看五個地方判斷氣血不足 第3張

氣血不足很多女性朋友都有這種情況,男性朋友相對較少,但是無論怎麼樣都是要注意的。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以上的這五步走就可讓你擁有健康的好氣色,大家一定不能小視啊,也是比較關鍵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