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調查顯示童年被欺凌者長大後比他人更容易患抑鬱症

調查顯示童年被欺凌者長大後比他人更容易患抑鬱症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5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調查顯示童年被欺凌者長大後比他人更容易患抑鬱症

這些天,朋友圈被一篇名爲《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刷了屏。撰文者是北京中關村二小一名10歲男孩的母親。她在文中講述,兒子在學校上廁所時,同班兩個男生將廁所中有屎尿的髒紙簍倒在兒子的頭上,兒子回家後情緒特別激動,後被醫院診斷爲中度焦慮症、重度抑鬱症。令人心寒的是,這名母親就此事和校方及對方家長均交涉無果,學校老師還將此事定性爲一個“過分的玩笑”,一個“偶發事件”,讓這位母親難以接受。

這位母親在文章的最後說道:“當看到等在校門口的兒子時,我還要努力忍住淚水向他微笑,我是媽媽,我要爲了我的孩子而戰鬥,我要在他受到傷害時不顧一切地站出來,我要拼盡全力讓陽光衝破霧霾照亮本該保護孩子的校園。”

每個孩子都會走進校園,脫離父母的懷抱。當孩子遭遇校園欺凌?身爲家長,怎麼做才能給孩子的心理傷害降到最低呢?

童年被欺凌

長大抑鬱概率是他人4.8倍

一個“過分的玩笑”,一個“偶發事件”,校方不積極的態度讓該事件“受害方”的母親難以接受。而據記者瞭解,在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的校園欺凌總被弱化。央視曾有一項針對校園暴力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學生打人,63.28%的處理方式都是“老師口頭訓誡”。也有心理專家表示,在校園霸凌事件中,只有1/10會得到老師的出面干預,其餘大部分都當作學生之間開玩笑,或是以培養學生自行解決人際矛盾的理由而無視。

但事實上,如果童年遭受欺凌,沒有得到很好的調解和調整,這種陰影可能會伴隨一生的。美國曾有一項調查顯示,小時候被人長期欺凌的,長大後抑鬱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8倍,焦慮是其他人的4.3倍,自殺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8.5倍。

“小時候被欺凌、被羞辱,可能會讓這些人陷入自我否定,他們會對未來產生迷茫,性格變得悲觀,將來也很難對美好的生活產生嚮往。而對‘施暴方’來說,如果不及時干預,也會助長不良情緒,促使性格向不健康的方向發展,將來容易以強暴的方式解決問題。”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科陳爽醫生說。

家長“懦弱”

對孩子心理傷害最大

校方處理方式當否暫且不論。有很多父母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會採取與該事件“受害方”母親截然不用的態度。“你不惹別人不就行了。”“你自己有問題,要不別人怎麼總欺負你?”身爲家長,你是否知道,當孩子遭遇欺凌,你說的這幾句話,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傷害。

陳爽醫生給記者講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被同班的幾個女生欺負,她哭着跑回家告訴父母。但父母說,“你別老惹別人不行嗎?多大的事兒啊。”沒有一句安慰。女孩自此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自己強大,才能欺負別人,而不是被人欺負。女孩爲了尋求“保護傘”,開始接觸社會上的一些“小混混”,誤入歧途;第二個故事,女孩在學校被同班同學誣陷拿了別人新買的鉛筆。女孩很委屈,將此事告訴父母,父母找到老師、學校,說出自己的想法,一再解釋堅持,終於爲女兒證明了清白。女孩從此變得堅強,有人欺負她,她會以更加強大的內心去回擊假象。

“這兩個故事,就是要告訴這些父母,當孩子在校園遭受欺凌時,不要回到家再受到父母漠視與數落,他們需要父母撐起‘保護傘’需要來自親人的呵護與保護,讓孩子的心靈感受到溫暖,這對孩子將來的心理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陳爽說。

比“打回去”更好的方式:

幫助孩子重獲自信

那麼,當孩子遭受校園欺凌,家長應該如何做呢?陳爽醫生給出五點建議。

1.不要以暴制暴。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很可能激化矛盾,甚至招致更嚴重的暴力,非良性循環。儘可能不採取家長直接介入的方式,如有必要,可選擇信任的第三方介入解決,避免家長因爲心疼孩子導致情緒激動,將事件激化。

2.避免過度保護使孩子在羣體中孤立。孩子最終還是要融入羣體的,如果因爲一次事件就限制孩子在羣體中的正常交往,會導致孩子與羣體缺少應有的互動與交往,對孩子是一種不合時宜的過度限制。

3.幫助孩子掌握應對技巧,不依賴大人的協調。總是依賴家長解決問題,孩子在事件中沒有得到鍛鍊,會逐漸喪失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一生不可能都是順風順水,具備解決應激突發事件的能力對孩子一生都是有益的。當然,過度敏感脆弱的孩子除外,需根據事件的惡性程度及孩子的個體差異差別對待。

4.爲孩子提前灌輸安全意識。若孩子並未遇到欺凌事件,儘可能選擇溫和的詞彙灌輸孩子必要的安全意識,不過不要反覆描述欺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細節,避免因家長過度焦慮,讓孩子對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形成一種擔憂和恐慌。

5.爲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一旦發生欺凌事件,儘可能將事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降到最低,避免反覆創傷情境重現,避免指責孩子窩囊。家長應理解與支持。給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對於遭受欺凌的孩子尤爲重要,同時要幫助孩子重獲自信,必要時可接受專業的心理幫助。

相關鏈接

什麼跡象說明

孩子遭受欺凌了

有些孩子年紀比較小或者性格懦弱,並不主動訴說或者並未準確識別欺凌事件。那麼,作爲家長如何發現這種隱性的欺凌事件,以免對孩子造成長期的心靈傷害。

1.孩子身上是否有明顯的傷口或者紅腫的部位;2.孩子的衣服、文具是否有明顯的破損而不能解釋;3.孩子食慾是否有明顯的變化;4.孩子是否失眠或做噩夢,夜裏驚醒;5.孩子的情緒是否有明顯的變化,是否有特定的迴避行爲。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