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揭密網售處方藥政策及面臨的5大問題

揭密網售處方藥政策及面臨的5大問題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8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下內容,蒐集了近期媒體(財新、證券時報、中國消費者報、燕趙都市報)的相關報道彙編而成,較爲全面地報道了即將解禁網售處方藥的政策,該項政策有可能對行業的影響:醫院的利益如何協調?如何放開銷售清單?以及面臨的關鍵問題:安全性、電子處方外流、醫保系統對接等。值得好好看看。

揭密網售處方藥政策及面臨的5大問題

據《財新》報道,下週,國家食藥總局將召開內部會議,最後一次集體討論《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出臺前事項。如無意外,該辦法將於2015年元旦前後正式頒佈,其中就包括對處方藥的網上解禁……

備受關注的處方藥網售方案在經歷多輪放開風聲後,終於迎來破冰機會。如果處方藥網售放開,市場預期值達1萬億元的處方藥將有30%轉投線上,業界測算認爲市場規模或達到3000億元。

五項主要內容

《辦法》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爲:B2B(即商業對商業)藥品交易牌照不再需要審批也不需備案;B2C(即商業對消費者)牌照不再需要審批,有執業藥師的藥品零售企業到省局備案即可;第三方交易平臺下放到省食藥監局審批;以正面清單形式逐步放開處方藥網售;允許委託第三方物流配送。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3年,中國醫藥電商規模年均增速達到250.35%,而目前國家食藥監總局登記在冊的網上藥店共有255家,實際開展業務的網上藥店也達132家。

目前,國內醫藥電商主要有4種模式:以天貓醫藥館、京東爲代表的第三方平臺;以健一網、七樂康爲主的獨立垂直電商;醫藥流通環節介入的企業,如一心堂、九州通好藥師;傳統醫院、傳統企業和HIS(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廠商的整合。

北大縱橫醫藥合夥人史立臣分析稱,現在已經開始所謂的醫藥電商的平臺們可能面臨非常大的威脅,因爲如果省局備案被通過,會涌現出大量的B2C平臺,這些平臺會進行區域分割或產品的優勢性運作,導致最初這些平臺作用弱化。

如果第三方交易平臺下放到省局審批,那麼很多含金量很高的B2C牌照就會立刻成爲普遍使用的牌照,這樣對很多零售藥店來說是個極大的利好,連鎖藥店甚至單體藥店可以直接向省局備案,開展自己店面的網絡營銷,不用再去觀望和等待了。

尤其在監管方面,連鎖藥店有着純粹的醫藥電商平臺不可比擬的優勢,可以不用通過第三方物流而是由店面直接配送,這樣,很多藥品都可以完成線下線上銷售,已經無形中擴大了可配送的品種類別。

爭議焦點在於開放品種清單

佔醫藥市場80%比例的處方藥一直被視爲醫藥電商的最大藍海。據瑞銀證券估算,線上處方藥經營放開意味着醫藥電商的市場空間將從2000億元的OTC(非處方藥)市場擴展至近萬億的OTC+處方藥市場,進而擴展至3萬億左右規模的大健康市場。

據財新瞭解,監管部門正在研究第一批開放的處方藥目錄,目錄藥品主要以慢性病、常見病類用藥爲主,多爲長期用藥,用藥風險較低,至於具體種類和名單,將在本週會議上討論。

“可以說,這是目前最大的焦點,也是爭議所在。”國家食藥總局人士表示,十一前,《辦法》已經草擬完畢,本計劃在十一前後公佈,但在開放處方藥的具體種類和名單上爭議較多,導致《辦法》落地時間一再延後。“有觀點方面的問題,是保守一點,還是開放一點;也有利益的問題,包括如何監管企業,監管部門責任界定等。”

消費者擔憂安全性,多重舉措確保合規

醫藥電商漸成新藍海,令業內鼓舞,同時也給監管帶來難題。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北京市民,不少消費者對網售處方藥的安全性表示擔憂。“開放處方藥網售,藥物的安全誰來保證?一直被嚴格管控的處方藥放在相對自由度高的網絡平臺售賣,會出現假藥嗎?”患糖尿病多年,經常在醫院買藥的李女士說。

事實上,安全性恰恰是網售處方藥政策遲遲未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家食藥監總局有關人士表示,《辦法》出臺將對電子商務的發展起到強大推動作用,但是也給監管帶來新挑戰,必須對網上售藥進行規範。

今後將建立全國統一的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信息監測系統和統一監測、分級處理工作機制。同時將加強相關部門間的協作,實施約談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出售處方藥及甲類OTC藥物,須建立執業藥師在線藥事服務制度,對處方進行審覈及監督調配。允許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但將出臺標準,對合規第三方物流進行資格審覈。

據悉,爲加強監管,還將出臺措施,要求經營者在互聯網售藥活動中進行產品展示和宣傳時,其內容必須限定在經審批的藥品包裝、標籤、說明書範圍之內,超出範圍則視爲違規。

業內人士解釋,儘管電子處方在國內多數醫院已普及,但並未做到醫院之間、醫院與藥店、藥店與醫保系統等互相聯通。因此,放開網售處方藥政策後如何辨識處方真僞並傳遞處方是面臨的問題。據悉,目前全國僅河北等少數地方有試點醫院、醫保、藥店系統全聯通的相關工程。

專家認爲,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開閘10年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一旦處方藥市場放開,勢必有更多難題出現。“藥品治病救人一刻不能耽誤,這就要求網上藥店能及時、安全地把藥品送達到消費者手中,目前醫藥電商領域還沒有做到最好。”藥學專家羅飛教授認爲,今後亟需在完善網上藥店配送體系、藥師諮詢服務和增強消費者信任度等方面努力。

羅飛解釋,藥品的配送對溫度、溼度等都有要求,否則會影響藥品質量,但多數藥店委託快遞發貨,藥品安全控制存在風險。另一方面,由於一些網上藥店缺乏專業藥師指導易造成用藥不良反應事件。此外一些昂貴藥品還有“調包”可能,有些非法網站發佈的虛假藥品信息也時常矇蔽消費者。“目前我國還缺乏相應的賠償制度,也造成了消費者對網上購藥的信任缺失。從以上情況看,醫藥電商的發展仍任重道遠。”專家強調。

醫院方利益如何協調?

實際上,自阿里收購港股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藥品銷售行業就感到莫大的壓力。因爲中信21世紀所掌握的藥品電子監管碼,貫穿醫藥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監管碼的監控流程爲:每一盒藥品設一個碼,從生產線打碼、復碼,到第一批出庫進入大經銷商、二級分銷商時,都要打碼入庫,到達零售商、藥店、醫院等環節,仍需要打碼顯示藥品的流通信息,有了監管碼,等於掌握了中國藥品領域最真實、最大的數據庫。若通過搶單模式獲得患者的信息,阿里的大數據就相對豐滿。

而阿里的棋局並不止於此,作爲阿里集團的核心中樞業務,支付寶也成爲阿里巴巴進軍醫療行業流程服務的重要籌碼。按照支付寶的規劃,未來患者可以通過支付寶APP在移動手機終端進行掛號、叫號、查詢,合理安排時間,避免長時間排隊;醫生開好處方後,患者可以直接在支付寶系統繳費;檢驗報告或診斷報告結果出來後,系統還可以根據醫院的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水平推送通知,患者就可以直接在手機端查看報告。

阿里網售處方藥受到影響最直接的便是醫院方的利益,而阿里協助搶單藥房拿走的是本來屬於醫院的利潤,根據衛計委提供的數字,近幾年儘管監管部門大力倡導降低“以藥養醫”比例,但目前醫院45%~50%的收入仍來自藥品銷售,僅僅依靠醫生的診療費,不足於支持醫院的運營。

而阿里推出的模式,則將銷售環節拉到醫院之外,醫院難以獲利。

楊揚對記者表示:“在很多醫院,以出廠價進貨後,要加價15%銷售,這保證了醫院的利潤。”阿里從醫院、消費者兩頭切入醫療,卻有可能陷入“左右互搏的境地”,在奪取醫院的固有利潤的同時,卻要與醫院合作來再造醫院就診流程,問題就此出現:醫院又如何願意放心與其合作?而沒有各大醫院的支持,支付寶的“未來醫院”難以形成一個閉環。

在宣傳上,阿里也曾提出“30年後取代醫生”的說法,對此,深圳一位從業20年的骨科醫生告訴記者,馬雲說讓醫生30年後找不到工作的說法讓業界嗤之以鼻,人體不是機器,個體差異性令診斷難以做到遠程,專業知識不可能被機械化、標準化的診斷所代替。

但阿里的宣言,在醫生的微信羣裏仍被熱議,這幾天流傳一個帖子,內容是醫生們歡迎馬雲,實現政府多年沒有做到的醫療體制改革,改變醫藥養醫的局面,提升並尊重醫生的勞動價值,“馬雲真的能讓藥品完全電商化,對醫生長期來講絕對是利好,喚醒裝睡的政府。”這個帖子說。

在醫院的佈局上,阿里同樣遇到老對手騰訊,據瞭解,騰訊也積極收購掛號網站佈局掛號市場,依託微信作爲掛號平臺,並且在廣州準備嘗試微信掛號。微信作爲國內目前流量最大的移動社交入口,一旦開始在此領域發力,將有可能對阿里支付寶的醫院流程服務業務形成直接衝擊。

最核心問題在於醫保系統的對接

從微觀層面看來,業界認爲網售處方藥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在於醫保系統的對接,如果沒有各地地方政府網上對接醫保系統,那麼消費者通過阿里健康購藥的動力將會極大地削減,阿里醫療未來在各地醫保局是否得到支持,決定了其地推的效力和速度。

破解醫藥困局的關鍵在於處方

阿里巴巴是醫藥電商格局的攪動者。今年1月份,阿里巴巴對中信21世紀(後改爲阿里健康)投入了10.37億元,該公司擁有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牌照,可對天貓醫藥館現有業務形成有益補充。

自今年10月起,阿里健康APP在河北試點。“部分藥品價格低於醫院20%左右,另滿30再減20元”阿里健康APP的首頁顯眼標註這樣的宣傳信息。新興藥房總經辦主任王志遠說,石家莊市區內的新興藥房每天通過阿里健康APP響應的交易在1萬單左右,最終成交的則爲600-700單。而購買的藥品仍然集中於非處方藥(OTC),購買處方藥者寥寥。“處方對於普通患者而言,不是看不懂就是拿不到。”王志遠說。

如今,在省會各大醫院已經基本實現了電子處方,患者在看不到處方的情況下,就在醫院內部實現了購藥。“這就是醫院的處方壟斷。”邵清說。曾有媒體報道,邯鄲等地已經在全市的藥店推行電子處方,但是分佈範圍還十分有限。“破解處方壟斷的困局是醫藥電商的第一道坎。”邵清說。雖然阿里巴巴集團已同河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但推進較爲緩慢。邵清說:“雖然都希望處方能夠外流,但是沒有哪家醫院願意帶這個頭。”

通過患者上傳處方,倒逼醫院改革是另一條路徑。根據我國處方管理辦法第四十二條規定,除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和兒科處方外,醫療機構不得限制就診人員持處方到藥品零售企業購藥。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生說:“也就是說,患者可以向醫院索取處方。”邵清認爲,阿里所做的就是通過經濟刺激喚起大家的處方意識,從醫生手中拿到處方,自由選擇購藥地點。

郭生榮支持阿里的行動,“對於新興藥房而言,與阿里的合作帶來的是淨增量,何樂而不爲?”此外,他認爲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通過燒錢等方式進行推廣,最終帶來的將是整個行業的開放。“如果只是一些小企業去做這樣的努力,肯定收效甚微。巨頭能參與進來,就有可能推進行業現狀的改變。”

消費者能否兼得低價與安全?

消費者通過網購獲得低價商品已成習慣,但是網售藥品並不以低價取勝。“藥品和大宗商品不同,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即使藥價降到零也不會吸引沒有購買需要的人,消費者對藥價的敏感度並不高。”邵清說。

目前,各大網上藥店的普藥類商品售價一般爲原價的7-8折,一盒普通的感冒藥可優惠1-5元,滿99元纔可包郵,對於一些需長期服用的,如治療慢性病的藥品,實行滿贈優惠。郭生榮說,新興藥房網上藥店的商品比實體店中略有優惠,其優勢主要在於適應習慣網購的年輕人,並通過10位執業藥師和6位執業醫師的在線服務,隨時爲消費者提供諮詢,不斷跟進指導用藥。

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不少消費者對於網上售藥的安全性表示懷疑。張女士說:“雙十一的時候,我從網上買了幾盒維生素,但是總覺得和在實體店裏買的不一樣。”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分析報告稱,由於網上藥店難以直接拿到處方,只能通過視頻、傳真或拍照的方式傳遞處方並進行審覈,加大了對於處方藥的監管難度。

對此,邵清認爲,如果真正建立起電子處方平臺,使網上藥店、實體藥店和醫院聯網,則能從源頭追溯,反而能夠增加處方使用的安全性。對於如何選擇靠譜的網上藥店,邵清說,首先排除的就是淘寶上的醫藥店鋪。“這些店鋪屬於C類店,假貨很多,不建議在此購買。”而一些具有明確證照標識的B類店鋪更值得信賴,“像天貓醫藥館內的店鋪,或者一些藥企的自建平臺,商品基本可以判定爲行貨。”邵清說,最可靠的辦法是登錄國家食藥監局官方網站進行查詢,覈實網站及商品是否擁有相關批文。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