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醫界要聞 > 聽課買藥“像上班” 74歲老人買保健品之路

聽課買藥“像上班” 74歲老人買保健品之路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5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聽課買藥“像上班” 74歲老人買保健品之路

“明天還來不來?”

“來!”

“還去不去別的地方買保健品?”

“不去!”

不足40平方米的會議室裏,擠着將近200名老人,年齡多在70歲以上。隨着主持人一聲高過一聲的提問,花白的腦袋搖晃着,躁動着,急切地表達着。

這間會議室,是浙江嘉興鬧市區一棟不起眼的商業大樓的一角。在這棟9層樓房裏,駐紮着不下10家各種名號的保健品公司,天天組織“開會”。

這個小房間也曾坐着74歲的管英東,和大多數來這裏的老人一樣,她在不同的公司登記過自己的信息,積極地來“開會”,參加旅遊團,購買吃不完的保健品。

直到2016年10月,在一個新開張的保健品公司組織的旅遊途中,管英東突發腦溢血摔了一跤,最後在堆滿保健品的家中去世。

在這座富庶的東南小城,“銀髮生意”如火如荼,成爲中國快速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浪潮的縮影。

管英東之死彷彿一顆石子投入水面,波紋迅速盪開,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穿梭在這棟大樓的老年人依然絡繹不絕。

“開會”

在嘉興市年份最老的小區百花新村,當處於昏迷狀態的管英東被從杭州接回家時,人們才得以窺見這位老人晚年生活的最後模樣。

不足80平方米的昏暗屋子裏,桌上、地上滿滿堆放的都是保健品,還有說不上名字的養生枕頭、養生洗腳盆、養生按摩儀等保健儀器。有的拆了封,有些未經拆封,胡亂地傾倒在地上,堆積成了一座小山,沒有下腳的地方。

親戚們在保健品堆中掃出一條小路,把彌留之際的管英東擡進臥室。然而牀上也堆着保健品,人們只好把它們撥到一邊,給老人讓出一個安息的空位。一個小時後,管英東離開人世。

管英東家在這個幾乎全是退休工人的居民小區算不上特別。她和丈夫以及30歲出頭的殘疾女兒生活在一起,兩位老人每個月共7600元的退休工資,手頭不緊張也不寬裕。

然而,當一直掌管着家中財務大權的管英東倒下之後,家人通過查證銀行賬戶才發現,這4年來她購買保健品至少花了30萬元,多張銀行卡里只剩下5元餘額。

因爲死得不太尋常,管英東成了小區的話題人物。坐在小區門口的花壇沿上,她80歲的丈夫李海官需要時不時停下來,回答老鄰居的問題,“你家裏怎麼搞的呀?”

“腦梗塞,”他不願多說時,就簡單地回答三個字。佈滿皺紋的面孔上白色胡茬肆意生長,陳舊的毛衣下襯衫沒有掖進褲腰,耷拉在外面——以前都是老伴給他準備衣服。

“吃保健品死的。”喪禮辦完,地方電視臺來了幾次,街坊鄰居流傳着這樣一個說法。管英東對保健品的癡迷成了人們的談資。

其實這個結論並不準確。去年10月24日,在一家保健品公司組織的千島湖旅行途中,管英東突發腦溢血,跌倒在賓館的牀邊,然後被緊急送往醫院。這家新開張不到1個月的保健品公司,還沒來得及推介自己的產品。

由於長期信任保健品,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和腎炎的管英東已經不再按時吃藥。

面對着滿屋子的保健品,他和女兒李君(化名)決定暫時逃離這個“噩夢”,搬到了相隔幾個街道的一座老年公寓。

李君至今仍然無法理解向來節省的母親爲什麼會迷上保健品。“我媽媽原來是一分錢掰成幾瓣花的人。”在他們居住的一樓窗臺下,有一行用粉筆寫就的清秀小字還清晰可辨:“本人不小心掉了拾元錢,請撿到能還我”,後面是管英東的地址和姓名。

在女兒的記憶中,噩夢是從4年前開始的。2012年,患有糖尿病的管英東在社區衛生站檢查出血壓偏高。爲了省錢,她不肯去醫院檢查,也不肯買降壓藥。“就是因爲高血壓、糖尿病的藥‘壓不倒’,她纔開始買保健品。”

一天,管英東夫婦在小區門口遇到了正在推薦保健品的“小宋”。李君回憶,“短頭髮,20來歲,嘴很甜”的小宋扶着管英東到家裏,不停地推薦:“阿姨我這個東西,就是治您這個高血壓的”。

第一次買保健品花了幾百元,管英東的高血壓並沒有起色。一波未平,又被查出得了腎炎,小便總帶有泡沫,住院也沒能根治,總是反反覆覆。

曾經購買保健品的經歷,讓管英東成爲了保健品推銷員重點關注的對象。常有推銷員上門,和她聊天,請她去“開會”、旅遊。李君常常中午1點下班回家見不到母親的人影,一問才知她又“去開會了”。

管英東生前多次參加過那種旅遊,她去過杭州、海南甚至日本,第一次坐飛機的經歷,都是保健品公司賦予的。每次回來她都把門敲得砰砰響,高高興興的。

部分保健品的效果讓她信服。在她常去的保健品大樓裏,在某公司的留言板上她親手寫下“服藥後,小便每晚一次”,也曾和其他老人一起署名贈送“健康錦旗”,感謝對方產品的“神奇療效”。

直到幾年攢下來的1萬多元工資被母親借走,李君才感覺到母親的行爲越來越瘋狂。從幾千元到幾萬元的保健品,“她買得糊里糊塗的”。

在這座老舊小區,保健品推銷已經攻佔了許多住戶。塞在信箱裏的傳單大書特書“免費領取精美禮品”,而在小區內部看着溫柔和氣的小青年,常常會上前攙住老人的胳膊,叫着“叔叔”“阿姨”,甚至“爸爸”“媽媽”。

“就像上班一樣”

爲了討個公道,李君去了管英東生前常去的保健品大樓。大樓“大隱隱於市”,坐落在嘉興市最爲繁華的街道。從4樓到7樓,每層至少有兩三家保健品公司,冠以“xx堂”“xx生命科學”等名號。

附近居民沒有誰能記清楚,這些保健品公司從何時起進入這棟大樓,甚至不知道這些公司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他們只看到,每天早晨總有老人三三兩兩地從側門進入大樓,自稱是“來開會的”。

她堅持認爲,正是在保健品公司慫恿之下,自己的母親纔不顧已經發出警報的身體,踏上了這趟回不來的旅程。

這次,300元去一趟千島湖,還免費住“五星級酒店”的許諾,讓管英東動了心,她爲自己和老伴都報了名。

旅遊和“會銷”,都是保健品的推銷方式。在保健品行業內部人士張偉(化名)看來,會銷就是一種“洗腦”的過程,通常開會所瞄準的老人主要有3類,“有錢的”“有病的”和“保健意識高的”。高端保健品更傾向於採用“出去旅遊體檢,聽課買藥”的形式。

“最初來開會就是爲了拿免費的雞蛋。”在李君的回憶中,管英東每週至少3天去不同的保健品公司,“就像上班一樣”。

在這棟大樓裏,她也曾陪着母親聽過課,甚至和其他老人一起被邀請去吃過“年夜飯”。

在管英東生前常去的這座大樓,上午10點陸續有老人走出,手裏拎着相同包裝的30枚雞蛋。有時,是一大袋抽紙、洗衣粉、大米……“我們就過來玩玩,鈔票也不拿出來的。”

一位老人告訴記者,她去參加某保健品公司的“會議”,一開始讓他們掏出20元,有些人不願意掏就走了,但是到最後,掏錢者不僅能得到30枚雞蛋,還被歸還了那20元,“賺了大便宜”。附近有兩三棟這樣的大樓,她一天可以去聽四五場會議。

“彆着急買,如果先買了,下次就不會來找你聽課,也不會給你禮品了。”經常來這裏參加保健品活動的王奶奶說,她是等到推銷人員打了第10通電話纔過來的。

決定在哪一步撤出事關成敗,按照她的經驗,這種“免費送禮”慢慢地就會變成“優惠券”,直到最後變成一盒盒保健品。被追問之下,她面露尷尬之色,承認自己買過幾盒,但不願意透露價格。

管英東最後接觸的保健品公司坐落在4樓,一條20米左右的陰暗長廊盡頭,門內,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布着一張長條形方桌,只有幾個銷售人員守在屋中。

相比於那些有會場的保健品公司,這一家的規模只能算是剛剛起步。在一牆之隔的另一家公司會場,佈設着100多張座椅,牆上掛滿了產品獲獎情況、顧客感謝錦旗,牆上掛着“歡迎蒞臨”的巨大橫幅。

大樓的上午和下午是兩個世界。上午這裏屬於喧鬧,樓裏迎來那些剛買完菜、送完孩子去學校、專門乘坐公交車過來的老人。到了下午,樓道里安靜得能聽清楚隔壁幼兒園的兒歌。

一個下着雨的早晨,6樓長廊盡頭,一家名爲“宏康”的保健品公司特地請來“南京專家”講養生課。不到40平方米、沒有窗戶的屋子裏坐着200餘名老人,使原本不大的空間更加閉塞、沉悶。

還有20多位老人坐在門口簡易的塑料凳上,一位老太太手上拿着布袋子,懊惱地說,這場會議實際上是7點半開始,她買菜來晚了,只能坐在外面的凳子上,“也可能拿不到禮品”。她不知道將得到什麼禮品,但是依然坐着等待。

聽衆彼此間互不相識,但又覺面熟。當交談聲音大了,工作人員過來壓低聲音呵斥一句“別說話了”。

會議中途,不時有老人過來,看到相熟的推銷人員,就會上前與他們攀着肩膀,親熱地寒暄,老友一樣喊着“小張”“小李”。但門口的熱鬧影響不了會場井然的秩序——“專家”站臺向來是鎮場的重要砝碼。

爲了阻止管英東購買保健品,李海官曾跟着她來到會場。當一位四五十歲,戴眼鏡的男專家介紹一類“經過專家研究”對身體有好處的“新型藥”時,李海官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大聲質問:“你是專家?把專家證件拿出來看。”得到的回答卻是“你有什麼權利看我的證件?”

“我說既然你說你是專家嘛,一般人是請不動的。”李海官嘟囔着。

次數多了,他跟老伴就“不怎麼聊天了”。

“保健品的專家,魚龍混雜,有真有假。”一位從事過保健品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是醫生羣體的話,一般講課比較刻板,但如果你去聽那些課,說得聲情並茂,有點像成功學那些講師的模樣,十有八九他對醫學基本上沒什麼瞭解。”

在嘉興“養生大樓”的這堂課,“南京專家”就很會調動氣氛。

“1分鐘你能鼓掌多少下?來,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在混濁的空氣下,有些老人開始昏昏欲睡,“專家”此刻放棄了道德故事和哲理寓言,帶領大家鼓掌。會場裏立刻響起了“啪啪”的掌聲,熱鬧從場內蔓延到場外,兩名看上去不到30歲的銷售人員走到場外,一邊自己鼓掌,一邊鼓動身邊老人一起鼓掌,掌聲持續了整整2分鐘,活力重新回到人羣中。

4個小時過去了,會議接近尾聲,直到送禮環節開始時,氣氛才變得真正活躍起來。會場內響起了激昂的音樂

但此刻老人們的心思完全沒有放在屏幕上,在嘈雜之中,現場工作人員從自己的口袋中掏出了一把紅色、黃色印有“vip卡”的卡片,宣稱這卡片可以在次日兌換100元獎品,而今天“買一張只需10元”。

因爲“購買數量有限”,屋外的人羣開始出現騷動,10元、50元、100元,掏出的人越多,銷售人員手中的卡片逐漸減少,搶到最後幾張的老人慶幸地揮舞着手裏的卡片,等待着明日的“優惠”。

最後,在《感恩的心》音樂聲中,和藹可親的“專家”與每一位來領禮品的老人一邊握手,一邊用溫柔的聲音說:“謝謝,謝謝你們來到這裏。”

員工把老人們送到電梯口,笑容滿面地囑咐他們“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其中幾位身體還硬朗的老人,從6樓往下走,一層一層地去敲那些保健品公司的門,詢問有沒有禮品。一些老太太還在互相交換信息:“明天是六樓開會,今天是五樓開會。”

管英東正是在參加完一場“會議”後,路過那家新開的保健品公司,發現“又有新產品了”,才進去看了看。然後就有了那次旅遊。

在她死後,該公司支付了1萬元醫療費。負責人稱,後續賠償要求已不在他們職責範圍內,如不滿可訴諸法律。該公司爲出遊老人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經保險公司鑑定,管英東死於腦溢血,不屬於意外傷害險種範疇,所以無法理賠。

對樓裏的那些老人來說,“管英東”始終是個陌生的名字。儘管他們也許一起開過“會議”。他們只是從電視機裏得知,有個老太太參加保健品旅遊去世了。

事後,這棟樓的保健品公司因此消沉了幾日,但是風聲一過,老人們又重新接到了推銷電話。

預防針

這棟大樓“開會”的常客中,89歲的沈易(化名)是一位退休幹部。

沈易非常不贊同一些保健品公司的做法,“罵醫院,說醫生都是強盜,說你們的錢都願意花在醫院上面,不願意保健自己的身體”。但是他主張,“要是有病,肯定還是要去醫院看。要是爲了健康長壽,還是可以買買保健品的”。

他認爲,保健品並非“都是騙人的”,“有好的也有壞的,不是都那麼壞的,但是有一些價格很貴,就要靠你自己識別”。

他參加過旅遊,買過打折後3.2萬元的安宮牛黃丸,也買過8000元一份的鹿血。鹿血被兒子拿去檢測,發現不適合老年人食用,又退了回去。

截至2015年末,中國大陸65週歲及以上人口1.3755億人,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嘉興的老齡化排名居浙江省第一,老年人口占比近25%。而這不過是中國逐漸步入老年社會的一個縮影。

很多人瞄準了這個日益壯大的羣體。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虛假宣傳、故意混淆食品與藥品界限等問題,比比皆是。

賣牛初乳,是“宋美齡辦的產品”;賣梅花鹿鹿血,是“國家認定的”;賣安宮牛黃丸,據說“有300多年曆史”……“專家”們各顯神通,盯住老人們的口袋。

沈易的月退休工資有8000元,全部交給兒子理財。“他比我有錢,但是知道我這種年紀大的人,都要買保健品花掉的。”但同時,老伴5000元的退休工資成爲了兩代人之間的妥協,可以用來購買保健品。

2016年暑假回家,在北京攻讀博士的孫宇得知爺爺奶奶常去保健品公司“開會”,她想了一招:一方面將老年人購買保健品受騙的新聞做成剪報定期寄回家裏,另一方面,將在正規商店購得的保健品帶給他們。

令她哭笑不得的是,爺爺奶奶不再購買保健品了,但仍時不時地去“開會”。

在嘉興“養生大樓”附近獨居的陳老太,每天早晨都會來這裏轉轉。“我已經花了14萬元在保健品上了,積蓄基本上都用光了。”在樓前,拄着柺杖的老太太顫顫巍巍地伸出猶如被老樹皮覆蓋的手,比劃了一個“4”字。

“我兒子和女兒都很反對我買保健品,都兇(本地話:批評)的。可是我就是要買啊。”78歲的老太太有些慚愧,又有些不甘地說。“我女兒一直勸我去她家旁邊的養老院,那裏有老人一起打打麻將。我喜歡搓麻將,沒有麻將搓,我就要跑出來的,心太野了。”

她一邊說,一邊接過了身邊一位西裝革履小夥子遞過來的傳單。上面寫着一家保健品公司明日的參會地點和時間,她順手一折,塞進了自己的布袋裏。

讓李君深感無奈的是,儘管她勸過很多次,讓管英東不要再吃保健品了,要去正規醫院看醫生,母親總認爲病在醫院是“看不好的”。這次旅遊之前,她好不容易和母親達成協議,吃完最後一次購買、有效期爲一年的保健品,“就再也不買了”。

管英東果然再也買不了保健品了。

她過世後,丈夫在家整理遺物,突然接到了一通電話,推銷員還稱號碼是“國家衛生部”給的。生氣的丈夫“砰”地一聲掛斷了電話,憤怒地說:“人都死了,騙子還打來電話!”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