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諾獎得主來華出診純屬浪費

諾獎得主來華出診純屬浪費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3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


日前,一則“諾獎得主爲我做胃鏡”的新聞引發諸多關注。上海某醫院開設“馬歇爾消化疾病國際診療中心”,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澳大利亞醫生巴里·馬歇爾來開門診。掛號費2000元,目前預約患者已超300人。掛上號的人覺得很幸福,不出國門就能讓諾獎專家爲自己看病;一些人則提出質疑,認爲這只是醫院吸引患者的噱頭。

國內醫院與外籍醫生開展合作,值得支持與鼓勵,但有些問題也需要深思和注意。被譽爲“幽門螺桿菌之父”的巴里·馬歇爾教授和他的合作伙伴,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幽門螺桿菌是胃潰瘍和胃炎等胃部疾病的誘因,顛覆了以往認知,因此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他對基礎醫學研究和人類健康的貢獻毋庸置疑,但是一個67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來中國出門診,是否有“殺雞焉用牛刀”之嫌,一定會有人存在疑慮。

諾獎得主來華出診純屬浪費

我個人認爲,“諾獎號”的出現是人才資源的浪費。其一,專業不對口,效果未必好。醫學有兩大分支,即基礎醫學和臨牀醫學。基礎醫學專家主要在實驗室搞科研,臨牀醫生纔是經常面對患者的,對病情治療更熟悉。從歷屆生理或醫學獎來看,獲得者基本都出自基礎醫學研究領域,馬歇爾教授雖有醫生執業資格,但也是以基礎研究爲主。其二,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已趨於標準化,而且給患者做胃鏡屬於普通消化科醫生都能勝任的簡單醫療操作,包括用藥治療方案也有基本共識,諾獎得主上手做有點大材小用。其三,可能導致錯誤的示範效應。正如這家醫院特診部介紹,預約馬歇爾教授的患者已排到300多位,“一號難求”的現象,對患者來說,更多的是獵奇心理,甚至是一種虛榮心;對其他醫院來說,很可能會有人效仿。

我不反對國內醫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開展合作,但這些合作可以更多集中在基礎醫學研究,這也正好是我國醫學的薄弱環節,比如基因研究、課題設計及疾病討論。但如果讓諾獎獲得者給病人看病,這種合作除了爲醫院贏得一些名聲,醫生本人獲得一些酬勞外,對患者來說並沒有多大意義,甚至可能成爲一種誤導和噱頭。從根本上來說,醫院不是靠專家吸引患者,而是要靠口碑贏得患者信賴,這纔是長遠之道。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