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26歲小夥被怪病折磨6年 無法正常行走

26歲小夥被怪病折磨6年 無法正常行走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3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核心閱讀

26歲小夥被怪病折磨6年 無法正常行走

20多歲應該是人一生中最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的年紀,但家住高郵的26歲小剛(化名)卻無法持續行走。六年前,他患上了一種怪病,走路時常不穩,跌跌撞撞。近兩年來,病情更是嚴重,只能整日與牀爲伴。說起來,這種怪病還有個特點,“晨輕暮重”。每天早晨起牀,小剛還能正常走路,但到了中午、晚上,腿腳變“重”了,完全走不動路。四處求醫無果的小剛,最近,被蘇北醫院專家診斷出,原來他患的是一種罕見病——多巴胺反應性肌張力障礙。

怪病

年紀輕輕無法正常行走

26歲的小剛原本是個陽光少年。六年前,一次打球過程中,小剛不小心扭傷了腳。沒多久腳傷好了,但是他卻感覺腳沒以前靈活了。“一開始感覺走路不大靈敏了,就以爲是腳傷沒有完全康復。”但小剛發現,時間一長,他的腿出現運動不協調,常感到下肢無力,甚至有時候連走路邁步都非常遲緩。

特別是近兩年,小剛的病情更加重了。連正常行走都無法進行。“很奇怪,一般早晨剛起牀,還能正常走路,但一到中午,腳步就邁不動了。中午睡一覺又好了,但是到晚上,就又走不起來了。”這種“晨輕暮重”的怪病讓小剛備受折磨,連日常工作都無法完成,最後不得不辭職在家。“最近病情越發嚴重了,只能整天躺在牀上,跟殘廢一樣,特別痛苦!”

求醫

輾轉多地情況沒有好轉

這怪病已經嚴重影響到小剛的日常生活。他變得焦慮、緊張,成天失眠。遇見人多的場合,小剛更加不敢走路,怕被別人嘲笑。

家人也多次帶小剛四處求醫。在上海、南京等多家醫院就診後,醫生均表示小剛的腿沒有出現器質性疾病。小剛還去看過神經內科,依舊沒能查出什麼問題。經建議,小剛還去看了精神心理科。

家人開始懷疑小剛是出現了心理作用,在心理壓抑下限制了肢體正常行動。但接受診治後,情況依舊沒有好轉。

確診

原來是患了罕見肌障礙

8日,小剛回到了揚州,在老鄉的建議下,他來到蘇北醫院臨牀心理科進行治療。一開始,心理專家也發現小剛出現了繼發性心理疾病,在對症治療後,其情緒有了改善,但其運動情況並沒有太大起色。

這時,蘇北醫院臨牀心理科專家石元洪主任開始懷疑,小剛的病另有隱情。聯繫到患者“晨輕暮重”的肢體障礙,石元洪想起自己在多年前曾見過的一例罕見病——多巴胺反應性肌張力障礙。“情況與小剛很相似,只要用小劑量的多巴胺即能讓患者情況好轉。”隨後,經過對症治療,小剛的病情果然有了起色。三四天後,他就基本能自己走路了。“剛到病房時,患者還需要扶着牆走,而且隨時都有摔倒的可能,但現在已經可以爬樓梯了。”心理科專家董麗萍說道,小剛病情已經有了明顯好轉,擇日就可出院。

專家說法

此病非常罕見誤診率極高

據石元洪介紹,此病多在兒童或青少年期起病,個別可晚至50-60歲起病。女性多於男性,約爲男性的2-4倍。首發症狀多爲足部肌張力障礙所致步態異常,早期症狀多具有晝夜波動性,即所謂“晨輕暮重”現象,體徵可有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甚至陣攣等現象。“此病不經治療,症狀會逐步進展,5-6年即可達到高峯。最典型的症狀是明顯的晝間波動性:晨間或睡眠後症狀明顯減輕,午後加重。”“認識不足是誤診的主要原因。一般在家族內會有類似病例。”

石元洪提醒,對於不明原因的發作性或進行性足部扭曲、步態異常、肌張力亢進的患兒,應當考慮到多巴胺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可能。“加強對本病的認識,早期診治,有助於減少由長期肌張力障礙導致的畸形。”

名詞解釋

多巴胺反應性肌張力障礙是一種較爲罕見的遺傳性運動障礙性疾病。由於罕見,誤診率極高。而肌張力障礙多從一側下肢開始,會發展至足趾關節、踝關節,表現爲步態異常,如足尖着地行走、馬蹄內翻足、軀幹前屈等,累及上肢時可出現掌指關節、指間關節的過屈或過伸,並因關節攣縮而出現畸形。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