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北京“家庭醫生式服務”遭遇落地難

北京“家庭醫生式服務”遭遇落地難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7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2010年開始,北京“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已經推行4年。但記者近日走訪調查發現,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僅簽約了三四個家庭,有的甚至不知道該項服務。專家認爲,社區醫生缺口大、居民認識有誤區、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影響了“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的推廣。

北京“家庭醫生式服務”遭遇落地難

2010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當時的設想是每個社區建立數支團隊,包括醫生、護士、預防保健人員,免費爲居民測血壓、解答健康疑問等。此後,該項制度在推行過程中不斷調整思路。

今年5月,北京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家庭醫生式服務”是以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爲核心,通過與居民簽約,建立相對穩定的自願服務關係,引導更多居民有健康問題首先想到自己的簽約醫生,從而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有序就醫格局。

11月20日,記者在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社區衛生服務站諮詢“家庭醫生式服務”時,醫務人員表示有這項服務,但目前就簽約了4個家庭。

記者在東城區和平里街道安德路社區衛生服務站諮詢時,醫務人員則表示並不知道該項服務。但她說:“如果家裏老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醫生可以上門測血壓、量體溫等,出診費20元。”

在西城區白紙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位社區居民告訴記者:“已經簽約,但幾年下來,我沒有感受到此服務模式的實際內容,只是看到樓道里貼過兩次身體篩查的通知。”

據瞭解,這樣的情況在北京各社區並不少見。

據記者瞭解,家庭醫生制度是借鑑英美等國家的通行做法。該模式的操作方法是,居民看病先找社區家庭醫生,社區解決不了,再轉診到大醫院。但該模式爲何在國內推行遇到困難了呢?

有不少居民對社區醫院“家庭醫生”的醫療水平不夠信任。他們普遍認爲,社區醫院就是拿藥、打點滴的地方。在朝陽區定福莊北里一號院,58歲的居民侯女士便對記者表示:“在社區醫院能看啥病啊,我們一般都去附近的民航醫院或者朝陽醫院看病。”

醫療人才短缺,是“家庭醫生”模式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據瞭解,即將以試點推行的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僅有33個全科醫生,簽約醫生和患者的比例是1∶1000。

但從接診量來看,北京社區醫生的日平均診療人次已經超過17人次,比大醫院還要高。有社區醫生表示,由於接診量很大,細緻的健康指導恐怕難以做到,更不說上門服務,“簽約”肯定會增大醫生們的工作壓力。

對人才緊缺問題,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徐玲認爲,關鍵要形成大醫院和社區醫院的人才培養和輸送機制。

“比如說大醫院在進行職稱評審時,可以要求初級晉中級、中級晉高級時,醫務工作者至少有3至6個月社區醫療站服務工作經驗。再比如現在全國推行住院醫生培養,這些年輕醫生培養結束進入醫院前,可以先輸送到社區醫療服務站。”徐玲說。

此外,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家庭醫生式服務”相關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缺乏對“家庭醫生”的激勵考覈制度,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家庭醫生”在居民家中發生的診療行爲是否規範,出了醫療事故責任如何界定,是否涉嫌違法從醫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在考覈方面,目前北京已有9個區縣將醫生績效工資同家庭醫生掛鉤。在石景山區,醫生籤一個約能多得5元。但也有不少地區對此並無考覈,北京市電力醫院工作人員便表示,他們所管轄的社區服務站推行家庭醫生服務有三四年了,但具體落實程度無需考覈。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