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癌症連續7年成頭號殺手 五大發病趨勢需警惕

癌症連續7年成頭號殺手 五大發病趨勢需警惕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9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6月26日,北京市政府發佈《2013年北京市衛生與人羣健康狀況報告》(下文簡稱“白皮書”)。同時,新繪製的2012年北京“癌症地圖”出爐。其中,2012年北京市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突破4萬大關,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10個北京人被確診爲癌症。更爲嚴重的是,惡性腫瘤已經連續7年成爲北京人的“頭號殺手”。本期,《生命時報》採訪相關專家,就“白皮書”中引起高度關注的最新數據進行詳細解讀。

癌症連續7年成頭號殺手 五大發病趨勢需警惕

癌症新趨勢不容忽視

慢性疾病仍是北京居民的首要健康威脅。“白皮書”指出,2013年,北京市戶籍人口死因前三位依次爲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佔總死亡的74.0%。其中,惡性腫瘤已連續七年成爲北京人的首位死因。此外,以下幾點變化值得關注:

1.每天110人確診患癌。2012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共報告惡性腫瘤新發病例40307例,比2011年增長3.22%,處於緩慢持續上升趨勢。這相當於北京每天有110位居民確診患癌。而10年前,這一數字約爲平均每天63人。

2.甲狀腺癌增長最快。2012年,北京甲狀腺癌發病率爲15.74/10萬,比2003年上升393.42%,年平均增長16.92%。數據表明,甲狀腺癌已成爲北京市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其中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48倍。

3.肺癌男性發病率最高。在男性惡性腫瘤新發病例中,肺癌位居第一,其次爲結直腸癌、肝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居第一位,其次爲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子宮體癌。不同年齡也好發不同癌症:0~14歲病例中,白血病佔比最高;15~44歲病例中,乳腺癌和甲狀腺癌佔比最高;45~64歲病例中,乳腺癌和肺癌佔比最高;65歲以上病例中,肺癌佔比最高。

4.城區發病率明顯高於郊區。2012年,北京市城區共報告惡性腫瘤27516例,佔新發病例數的68.27%;郊區共報告12791例,佔比31.73%。

5.昌平區癌症最高發。新繪製的2013年北京“癌症地圖”顯示,在北京各區縣中,昌平區癌症發病率首超豐臺區,居全市之首,爲166.32/10萬,其次是豐臺160.71/10萬,石景山156.77/10萬,緊隨其後的是朝陽、大興、通州、西城等。

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副主任王寧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惡性腫瘤發病率增加的原因,主要與人口基數不斷增長和人口結構老齡化有關。針對甲狀腺癌發病率快速上升這一現象,她表示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主流觀點認爲影像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廣泛應用是主要原因,也有研究認爲,肥胖是導致甲狀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王寧告訴記者,日常生活中的行爲習慣、飲食、心理狀態以及空氣質量等因素都與癌症息息相關,從預防角度來講,最重要的是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少吃醃製和煎炸燒烤食物,遠離菸草、治理霧霾、減少廚房油煙吸入、減輕室內裝修污染。同時必須學會調節不良情緒,多參加集體活動、結交開朗豁達的朋友、向周圍人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想法,必要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等。值得強調的是,癌症防治強調“早”,除了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非常重要,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把健康損失降到最小。

每天坐着不動近6小時

靜態行爲時間過長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成了健康“隱形殺手”之一。靜態行爲是指除了睡覺以外,以坐、靠或躺等姿勢進行的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隨着體力勞動和家務勞動的能量消耗逐漸減少,開車、坐車、電動車等體能消耗低的出行方式越來越普及,這些都導致靜態行爲時間的不斷增多。

“白皮書”顯示,2011年,北京市18~79歲常住居民平均每日靜態行爲時間爲5.7小時,其中城區居民每日靜態行爲時間爲5.5小時,郊區居民爲6小時,郊區高於城區。從年齡角度來看,18~30歲女性每日靜態行爲時間最長,高達6.6小時,而靜態行爲時間最短的反而是60~70歲之間的老年人,爲4.5小時。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李航博士指出,累計超過4小時的靜態行爲是慢性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對健康的危害會逐漸顯現。以看電視爲例,無論男女,如果看電視時間增加,活動時間減少,體重和腰圍就會增加,血壓也會呈現上升趨勢。不僅成年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也深受其害。研究顯示,青少年每天看電視2小時以上可能導致鍛鍊不足、自卑、社會能力過低,甚至學習成績下降。相反,靜態行爲的減少則有助於體重的控制和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專家建議,要想減少靜態行爲,首先要有意識地增加身體活動,謹記“鍛鍊就比不鍛鍊強”;第二,減少坐着的時間或工作一定時間後適當運動;第三,在公共和工作場所,可以通過減少休息座位或增高座椅高度的措施,強制人們減少靜態行爲時間。

飲食健康有所改進

隨着政府健康教育工作的日漸深入以及百姓健康觀念的不斷進步,調查顯示,北京市居民膳食模式比10年前更加科學、健康。“白皮書”指出,2010~2012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每日攝入植物油36.2克,比2002年下降33.7%;人均每日攝入鹽9.7克,比2002年下降27.6%;深色蔬菜人均每日攝入量89.5克,較2002年增加了92.8%;人均每日水果攝入量爲132克,比2002年增加26%。“這些進步讓人欣喜,真真切切地反映出市民膳食結構的改善!”參與此次研究的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曾曉芃表示。

但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仍然較慢。曾曉芃指出,雖然北京市居民人均每日攝入鹽和植物油的量有所下降,但仍高於6克和25~30克的平衡膳食推薦量。人均每日攝入奶及奶製品73.6克,大豆類及堅果16.9克,魚蝦類16.4克,深色蔬菜89.5克,與推薦量對奶及奶製品300克、大豆及堅果30~50克、魚蝦類75~100克、深色蔬菜150~250克的要求相比,差距較大。他還表示,現在北京市居民的飲食習慣趨向於西方,食用快餐的頻次增多,導致居民的能量攝入逐漸過剩,加速了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因此,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是防治慢性病的根本措施。“接下來,我們還應繼續加大健康促進工作的力度,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逐步改變人們的不良飲食習慣。”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