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機場心臟除顫器安裝六年遭冷遇 怕擔責任很少用

機場心臟除顫器安裝六年遭冷遇 怕擔責任很少用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61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機場心臟除顫器安裝六年遭冷遇 怕擔責任很少用

從2006年開始,首都機場T2航站樓內安裝了11臺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開創了國內公共場所安裝AED設備的先河。截止到目前,首都機場3個航站樓的重點區域裏放置的AED總數已經達到76個。然而這種針對突發心臟病患者的“救命法寶”不僅沒有被公衆認知,而且在航站樓內已經被冷落了將近6年。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設備只有機場的醫務人員接受過使用培訓,其他普通工作人員並不掌握使用技術。除了培訓的缺失,機場的一位負責人說,搶救心臟病患者需要承擔一些風險,沒有“免責條款”也使得工作人員在面對旅客突發心臟病的情況下,不敢貿然使用這個“急救法寶”。

心臟病救命裝置

乘客大多不認識

在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的出發大廳裏,記者發現了一個被鑲嵌在牆裏的印有心形標誌的黃色小盒子。上面寫着: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這個看起來不是特別起眼的小裝置,卻是心臟病患者的“救命法寶”。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高潤霖曾表示,北京每年心臟猝死約4萬多例,這其中院外猝死佔到一半以上。而心臟停跳一旦超過6至10分鐘,人就很難救活,因此院外心臟猝死的搶救成功率僅爲2%。國外統計表明,如果使用體外除顫器,搶救成功率能提高到30%至70%,可以挽救更多的寶貴生命。

昨天下午,在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裏,記者發現共有數十名旅客經過安放除顫器的區域,卻沒有一個人關注到這個裝置。記者指着牆上的自動體外除顫器,隨機採訪了幾個旅客:“請問,您知道這個是做什麼用的嗎?”“不知道,還真沒注意過”、“和心臟急救有關的吧?爲什麼掛在這兒?”旅客們都對自動體外除顫器感覺很陌生。

工作人員不會用已經冷落近六年

記者諮詢了幾位機場的工作人員,“好像沒見人用過,我也不知道怎麼用。”一位工作人員很抱歉地說,其他工作人員的答覆也是“不清楚”、“不會用”。據瞭解,2006年首都機場T2航站樓內就已經安裝了11臺AED急救設備,開創了國內公共場所安裝AED設備的先河。目前首都機場3個航站樓的重點區域裏放置的自動體外除顫器總數已經達到76個。但是這個“救命法寶”不僅沒有被大家認知,而且在航站樓裏一直呆在被人忽視的角落。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曾對媒體表示,首都機場雖然設有自動除顫器,但2010年該機場有22人心臟猝死,然而自動除顫器卻一次也沒有用過。機場的相關負責人對於記者提出的“是否一次也沒用過”的問題並沒有明確回答。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只有機場的醫務人員接受過使用的培訓,但是往往有旅客突發心臟疾病時,等醫務人員趕到現場就很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搶救期。

把握黃金三分鐘

如何免責成問題

記者注意到,在自動體外除顫器上方明確註明:本套設備僅供專業人員使用。王隴德曾表示,除了專業人員的限制,讓自動體外除顫器成了“擺設”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爲沒有法律免責。

機場的相關負責人坦承,心臟除顫器之所以使用率低,主要是因爲責任太大,“確實是因爲怕擔責纔不敢用它來搶救心臟性猝死患者,還是叫救護車更妥當。”機場一位工作人員說。

“發生心顫後,最佳搶救時間是最初的3分鐘,致命性室速或室顫發生後20至30秒內迅速除顫,幾乎100%能獲成功而使患者得以生存。從患者倒地到除顫,每延遲1分鐘心肺復甦和除顫,心源性猝死的生存率就會降低10%。”人民醫院劉梅顏醫生說,“時間就是生命”在這裏得到了最殘酷的詮釋。

王隴德認爲,針對目前的這種情況,應早日列出“免責條款”,即規定經過培訓的非醫務工作者使用自動除顫器後,即便被救援者的生命和健康狀況出現問題,救援人員也不承擔法律責任。

除顫器爲傻瓜版

經過培訓都能用

“很多人以爲這種除顫器用不好會‘打死人’,其實,這種體外除顫器能識別病人是否爲室顫,如果是,它會自動放電,否則它根本不放電,所以是非常安全的。”劉梅顏醫生說。

“假如你看到一個人倒地,你大聲喊他兩三次,使勁兒推他兩三下,都沒有反應,再摸一下脖子側面,如果感覺不到有動脈跳動,就應該馬上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實施急救。”劉梅顏醫生告訴記者。

“自動體外除顫器使用起來就像個傻瓜機。全部過程不需要操作者使用電擊鍵,只要接通電源,就能透過電極片自動分析病人的心律,在需要時機器會自動發放高能量電流到病者心臟,完成除顫。”劉梅顏說,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只需要打開裝備、貼上電極、接通電源這簡單幾步,對於使用者來說很簡單,但對於被救者來說,卻是性命攸關。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