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醫界要聞 > 發現前面醫生出現誤診 多數醫生會選擇悄悄糾正

發現前面醫生出現誤診 多數醫生會選擇悄悄糾正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7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發現前面醫生出現誤診 多數醫生會選擇悄悄糾正

前面的醫生誤診,要不要告訴患者

醫患之聲

近日,醫師報社發表了一條新浪微博:《發現同行誤診,如實告知還是閉口不談》。如今,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多方尋醫問藥。當你接診此類患者並發現之前醫生的診斷是錯誤的,甚至導致患者病情延誤,你會如實相告嗎?如果告知,應如何藝術地告訴患者這樣的消息呢?

微博跟帖同行多私下交流

話題拋出後引發熱議,網友“喂喂爲什麼”說,不同醫生對診治有不同看法,最好在醫生間交流,尋找最有利於病人的方法。直接告訴病人對治療無益,惡意貶低對方更是職業道德問題。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謝汝石教授也在實名微博中轉載並評論,發現病情與之前診斷不符,應按正確方案積極爲患者治療,不要去評價以前。因爲檢查手段、病情變化、個人經驗對診斷都有影響,出現不相符可以理解,尤其對基層醫院。

記者從這條微博的評論中不難看出,

更多大夫還是習慣在行業內私下交流,不會告知患者。同時,這種交流也要看醫生自身的業內地位,比如站在科主任的角度,及時糾錯下級醫生很容易脫口而出,但若是同事之間,甚至晚輩對長輩“糾錯”,就難免有顧慮。

武漢醫生覺得誤診難界定

話題很敏感

武漢本地醫生怎樣看待這一問題?武漢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袁琨認爲,誤診的原因很多,告訴病人只能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因爲醫學上“誤診”的概念並不容易界定。很多疾病早期症狀相似,需藉助各種檢查和醫生的個人經驗作出判斷,甚至需要一段長時間觀察才能確診。如果患者就醫時症狀已很典型了,你就是一個幸運的大夫;反之,診斷的失誤率就會增加。這就是常說的“倒黴大夫看頭,幸運大夫看尾”。

袁琨還提到電視劇《心術》裏一段故事:霍思邈和老師爲腦瘤患者手術,準備關顱時,老師發現腫瘤沒切乾淨,可能留下隱患,就“補了一勺”,還責備霍思邈“還是這麼毛躁”。後來患者醒來,卻失明瞭。其實霍思邈正是考慮到這個可能,所以留了一點。

袁琨認爲,兩人都沒錯,他們作出了不同判斷,都不是誤診,但患者會認爲,這是一起醫療事故。

市皮防所性病科主任李士樑坦言,這個話題很敏感,每個醫生肯定都有感受,雖然被指出錯誤可能會惹麻煩,但“至少不會給病人帶來更多傷害”。事實上,從失敗中得到的教訓,總是比成功的經驗更讓人難忘。

李士樑和同事曾同臺做一個睾丸鞘膜翻轉手術,手術並不複雜,病人卻在術中意外呼吸、心跳驟停,幸虧經同事提醒及時搶救了回來。原來,患者術前都應做心電圖等檢查,但手術太平常,患者對檢查又很牴觸,沒有嚴格執行。有了同事的提醒和這次心驚肉跳的體驗,他更加謹慎。

也正因醫學容不得半點閃失,多家醫院都將診療失誤的教訓進行定期討論,讓所有醫生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這不僅是對患者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微博漂流瓶

@彭厚鵬:醫生看病要動口多問。診斷和治療方案的線索,6%-80%的信息來自問診。患者的既往病史、人際關係、家族背景、社會角色等與病情有關的資料主要通過問診獲得。有經驗的醫生通過問診,診斷意見已經基本形成,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相應檢查或治療來驗證自己的印象診斷。

記者微評(祁燕):幾天預約,半天排隊,二三分鐘看病,如今能仔細問診的醫生太難能可貴。對於絕大多數行業來說,效率就是生命,搶救尤其如此,但於醫者問診,應是慢工出細活。(武葉鄭衛)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