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醫界要聞 > 9個月大胎兒死於腹中 家屬向醫院索賠80萬

9個月大胎兒死於腹中 家屬向醫院索賠80萬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61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9個月大胎兒死於腹中 家屬向醫院索賠80萬

東莞時間網訊7月7日,本該是何女士生產的日子。然而去虎門鎮計劃生育服務所待產時,醫生檢查後告訴她,孩子已經死在了腹中。拿着檢驗報告,想着自己夭折的孩子,夫妻倆很痛心。

家屬認爲,是醫生治療不當導致胎兒死亡,向醫院索賠80萬。院方表示,醫生的診斷符合診療規範,醫院無過錯拒絕賠償。

昨日,何女士的丈夫鍾先生氣憤地說:“是醫生治療不當,導致胎兒死亡。”

而就此事,虎門太平人民醫院陳主任表示,醫生做出的診斷是符合診療規範的。如果鍾先生夫婦有任何質疑,醫院會配合調查。同時醫院也希望與鍾先生夫婦協商或是走法律途徑解決此事。

事件

醫生要求孕婦靜推三聯

據介紹,何女士懷孕已經9個月了。

6月27日,鍾先生帶着妻子到虎門太平人民醫院做檢查,B超顯示其妻子的胎盤成熟度3級。

鍾先生告訴記者,當時醫生表示3級成熟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危險的,應該儘快將孩子生出來,不然胎盤會鈣化,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我覺得醫生都說危險了,我肯定就聽醫生的,畢竟醫生是權威嘛!”鍾先生說。

7月1日下午,鍾先生拿着相關資料到虎門鎮計劃生育服務所(後稱計生所)提前預約生產,鍾向真醫生看到資料後,叫他第二天也把孕婦帶過來。

7月2日上午,鍾先生帶着妻子一同來到計生所,並要求早點做剖腹產,把孩子生下來。

“鍾向真醫生當時認爲,孩子還不足月,不適合提前生產。先做些化驗,然後靜推三聯(打三針)。等到7月7日那天,再把孩子生下來。”何女士說。

進展:

孕婦生產前胎死腹中

鍾先生夫婦聽從醫生的建議,7月2日化驗完後去打了第一針。

“當晚12點左右,她(何女士)就感覺不舒服,先是胸口悶,然後肚子輕微疼了一下,斷斷續續持續到(次日凌晨)兩三點左右,就不再有不舒服的感覺了”,鍾先生說。

7月3日,鍾先生夫婦將這些情況告訴了計生所的護士。

護士說,打這種針是對胎兒有好處的,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讓他們放心。

何女士便打了第二針,晚上,何女士又出現了不良反應,症狀和頭天晚上相同。

7月4日,何女士一到計生所,就告訴護士自己又出現了不良反應,護士說那你趕緊跟醫生反映一下。

“我還是打了第三針,醫生就叫我第二天來檢查下,聽下胎音,但是當天晚上我沒有再出現不良反應了”,何女士說。

7月5日,何女士早早來到計生所檢查,醫生聽胎音後說一切正常,還讓她自己聽聽,她也聽到孩子有聲音。

7月6日下午,何女士感覺孩子不怎麼動了。

7月7日,上午8點多,鍾先生陪着妻子來到計生所。

“他們一檢查告訴我們說,孩子死了。”鍾先生夫婦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們離開計生所,匆忙轉至虎門醫院生產。

“本來我們想留着孩子的遺體做檢查,查出死因。但是醫院告訴我們說,沒有冰棺,過三、四個小時以後,屍體再檢查,也查不出原因了,所以我們就同意把孩子處理掉。”鍾先生說。

鍾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想不通的是,都聽了醫生說的話,孩子怎麼還是突然就沒了。

鍾先生認爲胎兒死亡都是醫院的過錯,要求虎門太平人民醫院賠償精神損失費80萬元。

醫院:

醫生的診斷符合診療規範

據瞭解,虎門鎮計劃生育服務所行政方面屬於虎門鎮政府管理,但醫療方面屬於虎門太平人民醫院管理。

就此事,虎門太平人民醫院陳主任告訴記者,“對於何女士的遭遇,我們表示同情。事發後,醫院馬上成立了調查組和專家組,進行調查和鑑定。”

陳主任說,經調查,醫院的行爲是依法執業的。首先,醫院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第二,醫生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第三,醫院有相關的診療科目;最後,醫生做出的診斷是符合診療規範的。

對於鍾先生的質疑,陳主任說,胎兒死亡的原因有很多種,非常複雜,至於真正的死因要做完醫療鑑定才能知道。

據瞭解,事發後,虎門太平人民醫院與鍾先生夫婦進行了4次協商,但最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陳主任說,像這樣的糾紛,有三種途徑可以申訴。第一,協商解決;第二,進行醫療鑑定,找醫調委(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第三,可以找法院,進行司法訴訟。

“不管是哪種方法,醫院都會積極配合,進行醫療鑑定的費用也可以由院方墊付。”陳主任說。

陳主任說:“如果是醫院的過錯,我們肯定會承擔相應的責任,並處罰醫生。如果不是醫院的過錯,那就要還我們一個清白。即使胎兒的屍體已經被處理了,通過病歷和治療記錄,也可以做醫療鑑定。”

最後,出於人道主義精神,院方可以給何女士一些補助,但是需要何女士向院方申請,院方進行討論後,才能做決定,但是金額不會太多。

截至發稿,記者瞭解到,7月23日何女士將和醫院、虎門鎮政府的相關工作人員一起協商此事。(袁潯傑)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