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北京 藍天多了口罩少了

北京 藍天多了口罩少了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8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環境氣象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王式功


自2013年以來,北京因較爲嚴重的霧霾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特別是每年冬季,由於北方供暖,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空氣質量會明顯下降。但2017年底,這樣的情況並未發生。國家環保部公佈的環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11月,北京市PM2.5濃度的平均值創新低,爲5年來的最低點。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值也顯示出空氣好轉的態勢,2017年10~12月,北京市PM2.5濃度的平均值較2016年同期下降了50%。

北京 藍天多了口罩少了

外國人:藍天多了,口罩少了

英國廣播電臺(BBC)近期也刊文稱,居住在北京的人們明顯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變化。在北京已經生活了5年多的留學生安吉莉卡告訴BBC記者,2016年,她在街上幾乎看不到人們的臉,因爲都被口罩遮上了,但2017年這種現象幾乎看不到了。

2018年元旦來北京旅遊的法國姑娘瑪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北京比她想象中要好很多。“我來中國已經2年了,現在在昆明當法語老師。之前我一直聽說北京的霧霾很重,特別是冬天。可這次過來,我碰到的基本都是藍天。去故宮那天,天真的很冷,風很大,但空氣質量很好。如果北京的空氣質量能一直這麼好下去,我會考慮搬來北京工作。”

在公關公司工作的多喜來自韓國,由於前幾年霧霾很重,她一直在考慮搬離北京。“在北京兩年,我能明顯感覺到空氣質量的變化。現在,我基本不用戴口罩,但剛過來工作的時候可不是這樣,冬天連藍天都見不到。如果空氣能持續好轉,我就不打算去其他城市了。”

來自美國的艾瑞克是北京一家國際學校的老師。在北京6年,他親眼見證了北京從無霾到重度污染,再到2017年有所好轉的三個階段。“過去每到霧霾天,我們就會控制孩子們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有時候,孩子們會被霧霾嗆得咳嗽,讓人十分心疼。還記得以前給幼兒園小朋友上課,他們畫的天空都是灰色的,我糾正說,天空應該是藍色的,但他們覺得,自己看到的天空就是灰色的,就要畫成這個顏色。”這幾年,艾瑞克身邊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因爲忍受不了惡劣的空氣質量而選擇離開,這讓身在異國的他愈加孤獨:“我也有過離開的念頭,但我捨不得可愛的孩子們。2017年下半年開始,北京的‘藍天日’變多了,我整個人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來。”

記者採訪的10多名在京外國朋友,無一例外地都肯定了北京空氣質量的好轉。“藍天多了,口罩少了”是他們談話中最常提到的字眼。不過,英國人嶽道明在表達肯定的同時,還提到了自己的憂慮:“北京的空氣質量確實在變化,但我覺得這種改變與重污染工業搬遷到其他地區有關。作爲國家名片,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空氣質量在提升,但其他城市和一些小縣城,是不是也能有同樣的治理進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環境氣象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式功教授對這樣的擔憂表示理解。他說,在不同地區,空氣質量的變化幅度必然有所差異,但整體來說,由於國家治污力度的不斷加大,2017年全國的空氣質量整體上較以往有所提高。

防霾口罩的年銷售量變化,證實了王式功的上述說法。一名多年從事口罩採購和銷售工作的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與2016年相比,其公司2017年的民用口罩銷量下滑超過50%。很多經銷商從夏天開始囤積防霧霾口罩,預備冬季銷售,卻沒想到口罩需求暴跌,有一家經銷商的庫存口罩貨值甚至達到2000萬元。

北京 藍天多了口罩少了 第2張

專家稱:人努力,天幫忙

2017年,北京空氣質量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王式功說:“這與政府、廣大民衆的共同努力和老天的幫忙都有關。”

空氣污染的形成主要源自兩方面,一是污染物過量排放,以致超過了當地大氣的自淨能力;二是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空氣污染物難以及時稀釋擴散而持續積累、濃度升高。而在2017年,這兩方面都在朝着利好方向發展。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解釋說,2017年的氣象擴散條件明顯好於前些年。一是風速增大,且風天很多,有利於吹散空氣污染物;二是降雨少,溼度小,不利於二次顆粒污染物的形成;三是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較多,爲擴散創造了有利條件。

除了冷空氣和大風帶來更多清新空氣外,政府治理工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BBC在其文章中列舉了一系列治理重措。比如,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26座城市,陸續關停或整改了多家重污染工廠;大力推行“煤改氣”政策,污染較重的家庭燃煤正在被更清潔的能源(如天然氣、電等)替代。

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能有效控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推廣‘煤改氣’‘無煤化’實現能源結構的調整,可緩解北方取暖季排污量大增的問題;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優化現有車輛結構,能夠有效減少機動車的污染物排放;大力建設通風廊道,增強城市空氣淨化能力;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和考覈體系,並將環境改善目標納入了考覈……”王式功說,這些舉措都說明了2017年國家治理空氣污染的決心。此外,新興起來的共享單車等生活方式,也爲百姓“從我做起”的環保行爲助力。

北京 藍天多了口罩少了 第3張

未來:迎來拐點還需10年

BBC援引北京市政府發佈的數據稱,2017年北京市PM2.5濃度的年平均值已降至58微克/立方米,雖然離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10微克/立方米標準尚有距離,卻已經達到了2013年治理污染時定下的目標。而這是否意味着空氣質量即將迎來拐點?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環境健康系教授弗蘭克·凱里說,空氣污染與氣象關係密切,因此,某一年空氣質量的提升並不能說明污染問題已解決,現在爲治理結果下定論還有點早。王式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我們不能小覷‘人的努力’,但也必須明白,空氣污染治理是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空氣質量好轉也是建立在多因素共同作用基礎上的。來年,如果氣象擴散條件變差,空氣污染出現小幅度反彈也屬正常現象。”彭應登說,現階段,空氣質量的氣象因素條件敏感度較大,一旦天氣出現波動,空氣質量就會隨之變化。只有當氣象因素敏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日常污染排放可以控制在大氣自淨能力範圍內,我們纔會真正迎來拐點,而這仍需要10~15年的時間。

王式功認爲,在迎來拐點前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界需進一步研究污染成因,並有針對性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爲實際治污應用技術;政府除了繼續在污染減排和防控上加大力度,還應將城市通風廊道建設提升到更高層面,特別是城市新區建設中,一定要提前規劃好通風道,甚至可將其上升到法律層面執行;百姓應將減排當做一份社會責任,畢竟因污染空氣受害或因清新空氣受益,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