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酷暑雖過餘熱未消 防暑、祛溼、潤燥一個不能少

酷暑雖過餘熱未消 防暑、祛溼、潤燥一個不能少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6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潤燥、除溼同時進行

酷暑雖過餘熱未消 防暑、祛溼、潤燥一個不能少

養生要順應四季,但在四季向來並不分明的廣州,立秋已過卻依然高溫籠罩,此時的養生該怎樣做?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陳瑞芳表示,儘管我們身體並沒有太明顯的感受,但秋季的“陽消陰長”已然開始,日照時間開始變短。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日出時間比夏季延後了,而日落時間也提前了。

“由於剛立秋不久,屬於早秋。加上今年雨水較多,因此秋天的一應表現,如皮膚乾燥、容易瘙癢、舌紅少津、大便乾結等表現還不明顯,但並不等於不存在,因此可以開始適當地潤燥。”陳瑞芳表示,特別是患有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等人羣可以開始適當地食補潤肺,而便祕、痔瘡患者則應該少食辛辣、多食潤燥等食物進行調節。

一般來說,早秋屬於暑溼與秋燥交班的時刻,而今年恰恰雨水較多,因此溼氣仍較重。“溼”是導致各種疾病的常見原因,如果溼邪侵犯人體,容易導致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身體沉重睏乏等症狀。因此不要以爲秋天來了,暑溼就離我們而去。事實上,每到夏秋季節交替的時候,天氣變化比較大,身體一下子不能適應,如果加上保健不當,暑溼感冒和風燥感冒就都有可能找上門。

早秋,防暑要繼續

早秋,除了潤燥不忘祛溼之外,還應該注意繼續防暑。四季轉換不是幻燈片,點下鍵盤就換圖,這需要一個過度的時間。其實,俗話說的“秋老虎”指的就是初秋仍有夏的高溫,因此中暑也可能發生在秋天。中暑實際上受氣候和溫度的影響很大,在高溫的長時間作用之下,機體的調節功能紊亂,使得人體內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受到損害,繼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除了高溫所引發的中暑之外,立秋後早晚溫差開始進一步加大,一冷一熱如不注意,也容易導致風、寒、溼侵襲機體而引發中暑。陳瑞芳提醒,儘管晝夜溫差開始拉大,但並不建議過早添衣。因爲還處在早秋,溫差不算大,可以幫助身體接受從夏到秋的過度,增加身體對寒邪的耐受能力

應時湯水

1、霸王花瘦肉湯

--清熱潤肺

霸王花(幹)100克、瘦肉500克、南北杏約20克、蜜棗2個。把幹霸王花洗淨泡開後,與其他材料一起煲一個小時左右。

2、百合沙蔘湯

--養陰潤肺安神

北沙蔘15克、百合30克、豬瘦肉50克。把材料放入煲中用小火燉1.5小時,根據各自愛好調味後即可。

3、川貝雪梨燉豬肺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豬肺250克、川貝10克、雪梨1個、冰糖5克。將豬肺洗乾淨,切塊,與其他材料一起燉1.5小時,

4、淮山燉瘦肉

--健脾祛溼

淮山50克、桂圓15克、瘦肉250克、生薑3片。把材料洗淨放入小煲中小火燉1小時。

5、鱈魚百合燉冰糖

--滋陰潤肺,適合易失眠的人羣

鱈魚500克、百合50克、冰糖15克。把百合洗淨泡開後,加入其他材料一起燉1小時。對大便稀爛的人羣,加入紅棗和蓮子各15克一起燉即可。

6、玄蔘+麥冬+生地

--養陰通便,適合陰虛燥熱的人羣

玄蔘15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放入一碗水左右,煮20分鐘便可。

7、生地+黃精+黑豆

--滋陰養顏,適合皮膚乾燥、瘙癢、蕁麻疹等人羣

生地15克、黃精15克,煮水20分鐘後去渣,加入事先已泡一小時的黑豆50克,煮20分鐘即可食用。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