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中國不孕不育患者已超過4000萬 多集中25-30歲

中國不孕不育患者已超過4000萬 多集中25-30歲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9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不孕不育患者已超過4000萬 多集中25-30歲

中國不孕不育患者已超4000萬

中國不孕症羣體調查

“30歲前不想要,30歲後要不到”,當前不少育齡男女發出的慨嘆,折射出不孕症帶給他們的遺憾。中國人口協會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不孕不育患者目前已超過4000萬,佔育齡人口的12.5%。而20多年前,我國育齡人羣中不孕不育率僅爲3%。在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的不孕不育患者中,25歲至30歲的人數居多。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天津市不孕不育患者約佔人羣的12%~15%,比照十年前的8%上升不少。其中輸卵管性不孕症患者比例最高,佔1/3;其次是精子質量不高以及卵巢功能異常,分別佔20%和16%;在就診的男性不育和女性不孕患者中,80後不孕不育人羣正在逐漸上升,男性佔總就診人數的35%,女性佔40%。

“不孕不育人口每年都在增加,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郭藝紅告訴半月談記者,該院生殖醫學中心去年接診量已突破15萬人次。

三大原因導致不孕不育

其一,不良生活習慣惹禍根。“現在的年輕人做人流過於隨意。”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劉平指出,人工流產的次數與不孕發生率成正比。

河南省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張翠蓮同樣表示,當前7成女性和5成男性的不孕不育,都是由於後天不良習慣造成的惡果。“反覆人工流產引起的輸卵管梗阻、子宮內膜過薄等是造成女性不孕的首要因素。”張翠蓮告訴記者,現在年輕人的婚育觀念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未婚同居、晚婚晚育、離婚再婚增多等現象,致使一些女性錯過了最佳生育期。

接受張翠蓮治療的一對夫妻,年輕時反覆流產十幾次,每次懷孕都覺得自己還小沒有玩夠,想等兩年再要,可是等到30歲想要孩子時卻怎麼也懷不上。

張翠蓮說:“子宮就好比土地,越肥沃種子越容易生根發芽。可每次打胎,都是對子宮內膜、對生殖健康的一次嚴重傷害,不僅不易受孕,還容易流產。此外,過早及不潔性生活都易引發輸卵管和盆腔炎症,從而導致不孕症。”

其二,工作壓力大導致功能失調。天津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陳亞瓊介紹,過度熬夜、巨大的工作壓力是造成不孕不育率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就女性而言,因工作壓力大導致內分泌失調和多囊卵巢綜合徵甚至卵巢早衰而引起的不孕在逐漸增多。”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譚麗表示,近年來男性不育增高趨勢比女性不孕還要明顯。工作壓力大幹擾身體內分泌,導致精子數量下降、精子運動能力降低和精子形態異常,從而降低男性的生育能力。

“相比卵子,精子更脆弱,因爲它是在體外生長的。局部溫度升高,如長時間開車、電焊作業等,都會引起精子少、弱,甚至把手提電腦放在大腿上、手機放在褲兜裏等,也會影響到精子的生長。”譚麗說。

其三,惡化的環境影響不容忽視。結婚7年的小劉一直未孕,兩次到醫院做試管嬰兒,卵子形狀都非常不好,不能成功受精。原來,婚後她一直在一家商場賣傢俱,長期接觸甲酫等有害氣體。“商場味很大,上一天班回來總覺得頭昏腦脹,沒想到竟然影響到了生育。”小劉告訴記者。

“每週都會遇到卵巢功能早衰的女性患者,許多30歲左右的女性卵巢衰老得如同50多歲。”張翠蓮分析,這與現代人壓力大、環境污染加劇引起基因改變等有關。她同時提醒,長期接觸廢水、廢氣、輻射、化學氣體等會使生育能力降低。

不孕症陰影如何驅散

業內專家指出,實際上中國的“不孕潮”正在重複着西方一些國家曾經出現的情況,西方的前車之鑑應當讓我們警醒。只要引起重視,一部分不孕不育症完全可以預防和避免。

喬傑認爲,除了避免過度晚婚晚育外,輔助手段是調整生活方式。如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性生活要健康、適度,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多吃健康食品,日常生活細節都要注意。

培養平和、開朗的性格,減少精神緊張,避免過度勞累。夫妻雙方婚後生兒育女是人生的希望,但往往盼子太心切,特別是高齡者或結婚數年未孕者心情更加緊張,從而干擾了神經內分泌功能,反而不會懷孕。

譚麗提醒,要減少人流手術,重視第一胎孕育。因手術不潔,或術後調理不慎均會引起感染,以致輸卵管炎、子宮內膜炎,或形成附件炎性包塊,導致不孕不育。

“生育年齡最關鍵。”張翠蓮告訴記者,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是25歲到33歲,以後生殖系統功能開始退化,特別是卵巢功能開始下降。就算做試管嬰兒,35歲以下成功率在65%以上,而過了40歲,就銳減到25%。

“在什麼年齡,該幹什麼就去幹什麼,該生育的時候一定要生育。”張翠蓮提醒年輕夫婦,不孕症是隨着年齡增大而加重的,年齡越輕越容易懷孕,所以年輕夫婦在有正常性生活的情況下,婚後2年未孕就應及時去大醫院進行診治,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桂娟劉林)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