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陰性艾滋病不同於類艾滋病 因其免疫系統未受損

陰性艾滋病不同於類艾滋病 因其免疫系統未受損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59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種被稱爲“類艾滋病”的新病引發公衆及衛生部門的高度關注。這種新病已在泰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出現。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吳尊友稱,所謂的“恐艾”或“陰性艾滋病”與類艾滋病“完全不是一回事”。因爲類艾滋病患者有免疫功能受損的情況,而“陰性艾滋病”沒有。

陰性艾滋病不同於類艾滋病 因其免疫系統未受損

兩種病是不是同一種病?

8月下旬,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載由中國臺灣地區、泰國及美國等醫學研究人員的合力研究,確認全球出現一種新病症,即類艾滋病。

據媒體報道,包括臺灣已確診的50多名患者在內癲癇能治癒嗎,全球迄今已確診200多例。此類病人未感染艾滋病,但卻出現類似艾滋病的免疫力極度低下的症狀。因患者至今全爲亞裔黃種人,因此被命名爲“亞洲新型免疫缺損症”。

自2009年被媒體廣泛報道的“陰性艾滋病”或“恐艾人羣”是不是類艾滋病?兩者有什麼關聯?

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吳尊友表示,疾控部門已經做過相關的調研。結果顯示,在泰國和中國臺灣的類艾滋病患者中,雖然病因尚未明確,但有明顯的免疫功能受損的情況,既有臨牀表現,也有實驗室特徵,如皮膚明顯感染、臥牀不起等。

不同的是,“恐艾”者們沒有任何免疫功能缺損的情況,“如果免疫系統缺損的話就很容易感染,比如各種細菌性和病毒性的感染,但這個羣體在醫院做檢查時未發現任何異樣,對他們的免疫功能進行檢測也沒有發現任何損傷”。吳尊友稱,結果證明,所謂的“恐艾”或“陰性艾滋病”與類艾滋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陰性艾滋病”如何治療?

吳尊友稱,上週二,幾名自稱“感染者”的人員前往衛生部信訪辦,要求專家對其“病症”進行再度檢查,明確病因。爲此,中國疾控特派出傳染病、精神科等方面的專家接待。

自2009年“恐艾”人羣(陰性艾滋病人羣)被媒體廣泛報道後,衛生部門一直未放鬆對這個羣體的密切關注。吳尊友說,今年新加入這個羣體的人員的症狀與兩三年前並沒有不同。“有位‘恐艾’患者說他高燒不退,我們一查,只有36.5℃。”

吳尊友稱,不論是患者自稱的舌頭上長白毛,還是外人聽不到的關節響都是其口述的,在接受了國內外先進技術檢測後均未發現任何新型病毒的跡象,“多是一種幻覺,精神科醫生初步判斷爲偏執狂”。“他們確實受着一種折磨,這種折磨他覺得自己有病。”

據吳尊友推斷,“恐艾”人羣在我國現有數百人左右,初步判斷一部分人是精神疾病,另一部分人是“跟風”。衛生部門已經把這類人羣鑑定爲有精神障礙症狀的人羣。

我國如何防治類艾滋病?

泰國離我國近在咫尺,且媒體報道類艾滋病“專門感染亞裔黃種人”,公衆懷疑我國感染此病的風險比較大。對此,吳尊友稱,除了已經報告病例的泰國和中國臺灣外,中國大陸是否也有類似現象尚不清楚,但因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頻繁、人員流動性強,因此並不排除也存在有這樣的病例,可能相關病例“尚未引起臨牀醫生的注意而已”。

爲了及早發現我國境內的類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門已着手進行技術儲備。吳尊友稱,研究人員已發現,與艾滋病感染者體內的逆轉錄酶活躍性較高一樣,類艾滋病感染者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體內的伽馬乾擾素抗體的含量較高,是其他病毒體不具備的特徵,因此將“按圖索驥”,一旦醫療機構發現有免疫功能損傷的患者,卻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的話,將考慮用此技術來進行檢測,確診或排除類艾滋病感染。

吳尊友坦言,從目前媒體和醫學界的描述來看,類艾滋病是一種沒有傳染性、病因不明的免疫功能損害症狀。

他表示,對新型疾病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艾滋病1981年出現的時候也不明病因,但觀察到一些跡象,某些特徵的人容易感染,如同性戀、吸毒者、使用血液製品的血液病人。通過這些描述,就懷疑可能是通過血液和性途徑進行傳播的,直到1984年才確定它的傳染性。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