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聚焦 > 今日頭條 > 基因測序歷經坎坷 防治出生缺陷前景看好

基因測序歷經坎坷 防治出生缺陷前景看好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60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基因測序是一項運用於產前診斷、遺傳病診斷等領域的臨牀技術,具有精準、安全、無創等優勢。記者近期在多地採訪瞭解到,基因測序在篩查攔截新生兒常見出生缺陷方面收效明顯,產前基因檢測領域經過“叫停—重啓”的坎坷後,正告別“野蠻生長”逐漸步入正軌。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爲,基因測序在減少出生缺陷等方面前景可期,應加大規範和扶持力度,藉助基因測序技術“像消滅天花一樣,消滅部分常見類出生缺陷”。

基因測序歷經坎坷 防治出生缺陷前景看好

基因測序確診率達99%攔截唐氏綜合徵收效明顯

家住武漢漢口的楊燦懷孕4個多月時,產前血清檢查顯示爲高危孕婦,需羊水穿刺檢查胎兒是否存在唐氏綜合徵,這種常見的出生缺陷將導致新生兒出現智障和畸形等情況。楊女士在武漢市婦幼保健院諮詢時,醫院建議她選擇產前無創基因檢測做進一步篩選,避免羊水穿刺對胎兒的影響。

產前無創基因檢測,是指利用基因測序技術,結合生物信息分析,準確得出胎兒出現唐氏綜合徵等染色體非整倍的出生缺陷風險率。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婦產科主任樑志清教授介紹,相對於傳統的血清篩查及羊水穿刺,只需對孕婦抽血做產前無創基因檢測,具有精準、安全、無創等優勢,能有效提高出生缺陷篩查率。

記者採訪瞭解到,因羊水穿刺有1%的胎兒流產或致殘風險,很多高危孕婦不願接受穿刺,選擇“賭一把”,導致很多出生缺陷患兒未能及時檢測確診,錯過干預時機降生,導致各地出生缺陷率居高不下。

出生缺陷高發,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已成爲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和民生難題。據衛生部門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90萬例,常見出生缺陷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唐氏綜合徵、先天性聽力障礙等。

應用於孕婦產前檢測的基因測序技術,目前在攔截和防治唐氏綜合徵方面成效初顯。以武漢市婦幼保健院爲例,以往每年有3000多個唐氏高危孕婦需進行羊水穿刺,每年只能查出10個不到的唐氏胎兒。在接診孕婦數量沒有太大變化情況下,自醫院對高危孕婦開展產前基因檢測後,僅2013就確診30多個唐氏胎兒。

武漢市婦幼保健院一位產前診斷醫師介紹,唐氏綜合徵胎兒出現率歷年來較爲穩定,以往很多高危孕婦不願接受羊水穿刺,導致很多存在唐氏綜合徵等出生缺陷的胎兒降生。藉助基因檢測,醫院當前每月平均能查出兩至三個唐氏胎兒,爲及時介入降低出生缺陷率創造有利條件。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產前基因測序主要針對血清檢測爲唐氏綜合徵高危的孕婦,基因測序檢測呈陽性的孕婦,再接受羊水穿刺的確診率達99%,呈現陰性即可排除。一次產前基因測序費用在兩千元左右。隨着技術普及、樣本增多以及市場競爭放開,今後產前基因測序價格將降至千元左右。

經歷“叫停-重啓”後臨牀試點“再開閘”

雖然基因測序已成爲篩查出生缺陷的重要技術手段,但其普及推廣卻經歷“無序—叫停—審批—試點”的重重坎坷。

針對基因測序市場魚龍混雜,甚至有機構號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基因”等混亂和無序情形,國家食藥監總局和衛計委在2014年2月聯手“叫停”基因測序的臨牀應用。此後,國家食藥監總局先後分別於7月和11月,先後審查批准了華大基因、達安基因兩家企業的第二代基因測序診斷產品註冊。

根據相關流程,基因測序作爲臨牀使用類產品,獲得食藥監總局批准通過後,還需衛生主管部門批准技術准入。國家衛計委在2014年3月啓動基因測序臨牀試點申報工作。經過近半年多的等待,申報單位接受中華醫學會、國家衛生計生委臨牀檢驗中心和產前診斷技術專家組共同評估後,國家衛生計生委婦幼健康服務司日前下發通知,明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108家醫療機構,作爲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產前篩查與診斷的臨牀試點。

衛計委在通知中要求,試點產前診斷機構可擇優與承擔高通量基因測序檢驗試點任務的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未納入試點的產前診斷機構和不具備產前診斷技術資質的醫療保健機構,不得擅自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產前篩查與診斷臨牀應用。同時也將根據試點情況,適時調整試點機構。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隨着首批試點機構的公佈,加上華大和達安兩家基因企業也經過“二次審批”,進入基因測序臨牀應用的產前篩查與診斷專業,意味着產前無創基因檢測正式“開閘”。不過,試點醫療機構必須與華大基因等試點名單內的基因檢測中心合作,採取醫療機構採取樣本,送基因企業集中檢測出具報告,再由醫療機構醫生向患者解讀的方式運作。

主攻基因診斷方向的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祁鳴說,從國外經驗而言,獲得藥監部門“通行證”的基因測序產品,就能進入臨牀使用。儘管在國內還需經過衛生部門再次審批,才能被納入試點範圍,讓不少高危孕婦苦等半年多。但經過“叫停—重啓”風波後的產前基因測序,無疑已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出生缺陷成爲重大公共問題基因測序被寄予厚望

除唐氏綜合徵篩查外,產前基因測序在減少我國出生缺陷方面也被寄予厚望。《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顯示,據估計我國出生缺陷總髮生率約爲5.6%。

出生缺陷不僅嚴重影響兒童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據測算,我國每年因神經管缺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每年新出生的唐氏綜合徵生命週期的總經濟負擔超過100億元。在社會保障水平總體偏低的情況下,出生缺陷導致的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象在中西部貧困地區尤爲突出。

深圳市人民醫院產前診斷中心主任任景慧表示,我國已制定包括婚前孕前預防,產前檢測預防,早期診斷治療三級預防體系,在減少出生缺陷方面成效顯著。但受婚前醫學檢查率低,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尚未全面開展等因素影響,目前出生缺陷防治網絡尚不完善,導致我國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仍面臨嚴峻挑戰。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直接通過基因組檢測可以進行預防或者干預出生缺陷的約佔30%,例如可以通過抽取孕婦血液來分析胎兒基因組信息,篩查胎兒得唐氏綜合徵、地中海貧血、先天性耳聾等單基因疾病的可能性。因此我國在遺傳性疾病檢測和干預領域若能逐步普及基因檢測,將有效控制和降低出生缺陷。

目前,目前北京、武漢、成都等地已開始探索實施“新生兒免費耳聾基因篩查”項目,由政府買單爲數十萬新生兒篩查耳聾基因,並對基因篩查陽性者建檔,進行高度預警,提出干預措施,隨訪到6歲。專家建議,應借鑑耳聾基因篩查項目的成功經驗,將唐氏綜合徵等常見出生缺陷病症的基因測序加大政府補貼力度,逐步將“干預出生缺陷”納入國家重大民生工程範疇,完善出生缺陷防治體系。

祁鳴等專家表示,在產前基因測序“再開閘”的大背景下,也應吸取基因測序市場長期技術標準缺失,導致行業“魚龍混雜”的教訓,借鑑美國等基因產業發達國家的行業管理經驗,一方面明確基因測序產品的技術准入標準,達標即可合格進入市場,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和創新,降低檢測成本加快普及步伐,另一方面對基因測序檢測機構操作監督管理,即時清理不合格企業和機構,保障基因測序產業在規範和公平的環境中快速發展。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