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祕笈 > 疾病預防 >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色素痣和黑色素瘤均來源於黑色素細胞。因痣成瘤的橋段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但是,大部分普通痣不會發展成惡性腫瘤,只有少數的色素痣,尤其是巨大型先天性色素痣有惡變的可能性。因此,不必“談痣色變”。

什麼是痣

痣在醫學上稱作痣細胞或黑素細胞痣,是表皮、真皮內黑素細胞增多引起的皮膚表現。如果是高出皮面的、圓頂或乳頭樣外觀的叫作皮內痣;略微高出皮面的多爲混合痣;不高出皮面的是交界痣。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痣的分類

皮內痣

成年人最常見的一類色素痣,生長緩慢,性激素對其刺激作用較強,往往青春期增大,變黑。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第2張

交界痣

臨牀表現爲痣平坦,邊緣境界不甚清晰,表面光滑無毛髮。一般可見身體任何部位,但好發於手掌、足趾或移行上皮部位。交界痣的痣細胞具有增生活躍的特性,有轉變爲惡性黑瘤的可能。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第3張

混合痣

外觀類似交界痣,有時可有毛髮長出。混合痣的病理變化有交界痣和皮內痣兩者的特點,不含或很少含有黑素。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第4張

什麼是黑色素瘤

黑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一些研究資料提示,其發生與下列危險因素有關:基因、環境及基因/環境共同因素。比如不典型(發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導致色素沉着的皮膚、不容易曬黑皮膚、紅色頭髮人種、強的間斷日光暴露、日曬傷、多發黑色素細胞痣等。皮膚惡性黑素瘤的臨牀症狀,包括出血、瘙癢、壓痛、潰瘍等,一般來講,黑素瘤的症狀與發病年齡相關,年輕患者一般表現爲瘙癢、皮損的顏色變化和界限擴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現爲皮損出現潰瘍,通常提示預後不良。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第5張

痣和惡性黑色素瘤的怎麼區別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提出了“ABCDE”早期診斷惡性黑色素瘤的方法,只要掌握以下5點,普通黑痣與惡性黑色素瘤就不難鑑別了。所謂“ABCDE”代表5種象徵,即不對稱性、邊緣、顏色、直徑、進展的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

1、不對稱性(Asymmetry):普通痣兩半是對稱的,而惡性黑色素瘤兩半不對稱。

2、邊緣(Border):普通痣的邊緣光滑,與周圍皮膚分界清楚,而惡性黑色素瘤邊緣不整齊,成鋸齒狀改變。另外,表面粗糙伴鱗形或片狀脫屑,有時還有滲液或滲血,病竈高於皮膚。

3、顏色(Color):普通痣通常是棕黃色、棕色或黑色,而惡性黑色素瘤會在棕黃色或棕褐色基礎上摻雜粉紅色、白色、藍黑色。其中,藍色最爲不祥,白色則提示腫瘤有自行性退變。結節型惡性黑色素瘤總是呈藍黑色或灰色。

4、直徑(Diameter):普通痣直徑一般小於5毫米,而惡性黑色素瘤直徑大於5毫米。

5、E(Elevation發展):指上述ABCD的情況不斷髮展。如果皮膚色素痣出現上述ABCDE的變化,萬不可掉以輕心。

與其它腫瘤的確診依據一樣,黑色素瘤也要通過組織病理學切片進行確診,一旦高度懷疑黑色素瘤,病理學檢查是必要的。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第6張

色素痣和黑色素瘤均來源於黑色素細胞。因痣成瘤的橋段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但是,大部分普通痣不會發展成惡性腫瘤,只有少數的色素痣,尤其是巨大型先天性色素痣有惡變的可能性。因此,不必“談痣色變”。

黑痣惡化爲黑色素瘤的原因如下

1、良性的黑色素痣受到反覆的摩擦、抓起和損傷而引起惡變。尤其是對長在足部、會陰部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甚至爲了好看或者怕麻煩憑其長期受到擠壓與摩擦,最終導致黑痣發生癌變

2、爲了美觀胡亂點痣、過度使用化妝產品,甚至有人用化學腐蝕劑去除掉皮膚上的黑痣,導致皮膚髮生化學性污染。更甚者刺激了黑素細胞的過度增殖,加速黑痣的惡化。這是良性黑痣惡化成黑色素瘤最常見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

3、還有很多黑色素瘤患者是老年人。這並不是因爲這種病症發展緩慢而出現的現象,而是由於隨着人體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免疫功能確在逐漸衰退。而免疫功能低下是黑色素瘤發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者們認爲痣或瘤是有基因決定的。他們研究發現,一個關鍵的基因CDKN2B(編碼p15蛋白)導致了痣一直停留在一種不擴散、不增長的狀態,這個基因導致了從痣到黑色素瘤可能只有“一步之遙”。當相關基因突變時,可能導致黑色素細胞的過度生長,就像打開了黑色素生長的閥門,導致了惡性黑色素瘤的出現。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第7張

總結

色素痣和黑色素瘤均來源於黑色素細胞。大部分普通痣不會發展成惡性腫瘤,只有少數的色素痣,尤其是巨大型先天性色素痣有惡變的可能性。因此,不必“談痣色變”,黑色素瘤在中國的發病率很低,在中國漢族人羣中發病部位以手足最爲常見。

黑痣和黑色素瘤的區別 第8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