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節氣養生 > 小暑養生 > 今日小暑節氣 小暑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今日小暑節氣 小暑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來源:科學養生坊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暑如何養生?今天是2015年7月7日,正是24節氣中的小暑節氣,小暑節氣的到來意味着盛夏的到來,那麼,小暑節氣該如何養生呢?小暑養生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今日小暑節氣 小暑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什麼是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爲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爲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2015年小暑時間(2015年7月7日 18:12 - 2015年7月23日 11:30)

小暑如何養生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1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那麼小暑如何養生比較好呢?

小暑以遲睡早起爲宜

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爲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鐘不受影響。小暑時節,應該遵循定時起睡的原則。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但大多數人可能是這樣:晚上10點-11點就寢,早上5點半-6點半起牀;午飯後半小時進行短時午睡。此外,三餐及鍛鍊、用腦、休閒的時間均應明確。這種“定時”在夏季,尤其是盛夏時節尤爲重要。炎熱的天氣影響人們的睡眠,尤其使人睡得不深不甜。但是一旦養成了定時就寢的習慣,就比較容易排除氣候對睡眠的干擾,上牀不久即可入睡,並且很快轉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來,而且醒後有舒適愜意感。

對於冷飲不可多吃

夏季適量吃冷飲可防暑降溫但冷飲吃得太多則有害無益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胃腸裏的停留間直接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由於夏季氣溫高體內的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比較高,如果驟然受到大量的冷刺激有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小暑衣着勿赤膊

夏天的時候有些人喜歡在夏天光着上身乘涼,認爲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爲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盛夏時節最好不要光着上身,相反,應適當穿些衣物,一來可隔熱,二來可以阻擋紫外線的照射。

外出應調整時間,避免中午高溫外出

有些老人此季節中常感到煩躁疲乏無力食慾減退甚至頭暈胸悶噁心等這些症狀,中醫講“暑傷氣”,民間則說“苦夏”。對此可適當進補,以補充身體中氣之不足,並且要保證睡眠的充足並利用午睡間以彌補夜晚睡眠之不足。

對於瓜果也不過量食用

夏季瓜果對維持人體內酸鹼度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但過量食用會增加腸胃負擔重則會造成腹瀉,這由於此節氣中陰氣已生所以生冷硬的食物便會對腸胃有所傷害。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

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小暑吃什麼

小暑,標誌盛夏來臨。暑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特別注意,應以適量、清淡且富有營養爲宜。那麼小暑吃什麼好呢?

炒綠豆芽

[配料] 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 豆芽洗淨水淋幹,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 清熱解毒,療瘡瘍。

素炒豆皮

[配料] 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 豆皮切絲,蔥洗淨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後加食鹽,炒數分鐘後,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 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蠶豆燉牛肉

[配料] 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 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汆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後改文火,放鹽煨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 健脾利溼,補虛強體。

西瓜番茄汁

[配料] 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做法] 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衝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併,隨量飲用。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爲適宜。

小暑節氣如何養生?上面爲大家做出了介紹,小暑時期已非常炎熱,但是大家注意不要光着上身,喝冷飲也要控制量,晚上可以適當晚睡,早上定時早起。

立春養生
雨水養生
驚蟄養生
春分養生
清明養生
穀雨養生
立夏養生
小滿養生